一個在校大學生創作出30集電視連續劇劇本,并將首次執導于年內開機,這不是作家筆下的故事情節,而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真實的事。
魯姜楠,三明學院2012級藝術設計學院鞋藝設計專業學生。本月17日,她剛剛在劇本收尾中度過了23歲生日,30集共計30余萬字的處女作青春校園勵志劇《青春com on》是她給自己最好的禮物,更是給自己青春花季最絢的印記。
懷揣夢想的魯姜楠
1、大四學生完成《青春com on》劇本創作
有夢想,不低頭,這應該是當代大學生的底色。
《青春come on》想要傳遞出的就是這樣的正能量。
“上了大學,我找到了自己。我不再慣性前行。我很確定,我要學東西。”正是一年秋季開學,“大學新鮮人”的到來,讓校園顯得更有朝氣與活力。剛升大四的魯姜楠已開始感傷,“很舍不得,舍不得在學校的所有一切。”于是,在前幾天,在劇本里提前畢業的魯姜楠大哭了一場。
情節是虛構,情感卻是真實的。魯姜楠說,劇本以她的校園生活為原型,講述了福建三明學院魯小胖和“餅哥”王哲真實而不尋常的大學生活。故事從復讀生魯小胖考上三明學院去上學那天展開,男女主人公并不美好的相遇,秘密與真相,真情與追夢。正是:一陣哭聲隱藏一個驚天秘密;一份求告富含多少人間真情;美麗青春總有動人故事,一個無人售餅攤,成了三明學院奇特的、暖暖的風景。故事曲折而不復雜,動人的是滿溢的友情、親情、真情,為了夢想永不停止的腳步……
“我的大學,她的別名叫成長與成才;我的青春,她的色彩是絢麗的火紅!”魯姜楠創作的初衷就是想記錄下這段無悔青春,記錄下生命中的感動:這樣一群有擔當,敢夢會拼的90后!
“要敢做夢,要趁著年輕把夢盡可能地變成現實。”這是魯姜楠回復給學妹的寄語。而她自己就是這么做的。大二暑期,她在爸爸的鼓勵下開始創作這部以自己大學生活為原型的《青春com on》,今年9月,大四開學完成這部30集電視劇劇本創作。
父親寫給女兒的生日禮物
2、“希望明天母校能有一點點以我為榮”
“我是個很平凡的女生,性格不夠文靜沉穩,也不是特別活潑跳躍,走在人群中,除了身材的與眾不同,再也找不出我有何過人之處。但其實,我覺得普普通通的很好,我可以安安靜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是魯姜楠眼中的自己。
普通并不代表平庸。魯姜楠從大一至今的獲獎情況,能寫滿滿的一頁紙。一次一等獎學金,兩次三等獎學金。省級以上的獎項有首屆“金光大道”全球校園華文散文詩大賽三等獎;微電影《問青春》獲第九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電影創作二等獎;微電影《成長成才》獲省“助學·筑夢·助成才”學生資助微影視展播三等獎……然而,許多校外獎項的獲得魯姜楠常常只是自得其樂,甚至沒有上報學校。
魯姜楠的確很低調。這一回,她創作劇本《青春com on》,同樣是秘而不宣。直到記者偶然獲知有在校大學生做了這么一件事,找上三明學院相關部門,學校老師一聽說,大吃一驚:還有這回事?還有這樣的學生?
魯姜楠跟記者有些羞澀地解釋,因為父親的支持、鼓勵與四處奔波,找到了投資,劇本將會年內投拍。她希望就在自己熱愛的這所學校開拍,父親雖然有不同意見,但也打算近期與學校相關部門溝通。
“劇本當然得在三明學院拍呀。故事就發生在這,故事的原型在這,每一個場景都有學校的影子。”魯姜楠說,她太愛這所給予她成長的學校,太愛她的專業、老師、同學,從到這所學校第一天起至今沒有后悔。
劇本的每一個人物傾注了她所有的愛。“認識我的人,以后看到這劇,肯定會說,咦,這不是我認識的那個魯小胖嘛。”魯姜楠說,然后,大家也許就會在劇里找到好多似曾相識的“梗”,關于學校的集體記憶,關于不散場的青春。比如男一號“餅哥”王哲,帶著妹妹上學的“梗”,就有學校里“全國道德模范”曹陽飛宇帶父上學的影子;宿舍樓道賣餅的“梗”,則是學校拿了全國大獎的校園戲劇《上大學》里一位男演員的真實故事。
《上大學》魯姜楠看了四遍。她為身邊有這樣的同學、老師感動而驕傲,“今天我以三明學院為榮,希望明天母校也能有一點點以我為榮。”魯姜楠說,現在劇本的事學校知道了,很支持,爸爸也不再建議她到別校拍這部《青春com on》。
3、“請讓我導,沒有人比我更了解這個故事”
“一個在校大學生,還不是導演專業,甚至不是任何跟戲劇有關的專業,你是怎么讓投資方同意你執導這部戲的?”
“我說服了我爸爸。我說,沒有人比我更了解這個故事,熟悉這些人物,應該沒有人能拍出那種感覺,拍得比我好。然后爸爸同意了我的說法并試圖說服了他們吧。”
“你膽子太大了。”
“爸爸叫我‘憨大膽’,我們一家人膽子都大。”(大笑)
這是記者與魯姜楠關于將執導這部30集電視連續劇《青春com on》的對話。
其實,這不僅僅是憑著膽子大就能做好的事。魯姜楠年紀雖小,但很明白自己的優勢與不足。
最大的優勢就是對于喜歡的東西學得特快。魯姜楠對自己這種“功夫”特別自信。當年,沒有任何美術基礎的她,集訓兩個月,藝考成績過線。考上三明學院后,進入校自律委員會的網絡部,初次接觸視頻制作,并愛上了視頻制作。當時網絡部長要畢業了,推薦她接任,并建議她如果可以去學學“PR”軟件之類,“不難學的。”“那你為什么不學?”“學不會哦。”魯姜楠至今還清晰地記著當時的對話,結果她花了一周多的時間竟然學會了。
緊接著“一條路走到黑”的魯姜楠又開始自學“AE”軟件。這些軟件都是一些相關專業大三學生才開始學習的,但大二的魯姜楠又是憑自學不到兩周學會了。“那段時間,我宿友說我‘瘋’了,熄了燈就打手電,自己的筆記本電話沒電了,就借同宿舍的,每臺都用沒電了,才罷手。”魯姜楠說,為了學習,真是日以繼夜,宿舍姐妹感情好,可是但凡去玩、聚餐什么的,她真是沒時間參加。
怎么學的?問百度,搜QQ群嘛。魯姜楠笑著說,因為這,還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網友。她可不僅學得快,還學得好。一技之長還能賺點“外快”了。她說,就是做那種婚慶公司要的婚紗視頻什么的,一單就能賺100-200元,這可比發傳單好賺、來得輕松。
愿意于學、善于學,魯姜楠對于執導電視劇雖然完全門外漢,但她相信,技術的東西她上手一定快。而對作品的理解,她對自己更是信心滿滿,的確沒有人比她這個作者理解更透徹了。
“還有很多專業的人,很多具體的東西,他們也能教我,幫我。”魯姜楠說,這些年,特別幸運的是得到太多人的幫助。大家無私、熱情的傳授,讓她感動之余,受益匪淺。
4、“看了第一集,爸爸懵了”
“魯小胖的大學生涯注定從‘憋屈’二字開始:爸爸媽媽開車送她去火車站,路上遭遇小摩擦,對方不依不饒引起大堵車,爸爸跟人大吵一架,拉著她跑步才趕上火車;火車上又遇到倆‘沒見過世面’的話嘮(其中一個竟是同舍辣辣),又弄了一肚子不愉快;更憋屈的是,一下火車,手機就被偷了,而發傳單的同屆新生王哲被她當作小偷揪住不放,雙雙進了派出所;剛到學校,又腳底一滑,給王哲的同舍新生賈朝陽‘行了個大禮’,‘小太陽’賈朝陽竟對胖乎乎加傻乎乎加氣呼呼的魯小胖一見鐘情……”
這講的是《青春com on》第一集故事。“爸爸看完,懵了。我不知是什么情況,也傻眼了。”魯姜楠回憶著大二暑期第一次嘗試的劇本創作,拿給爸爸看的場景。
魯姜楠考上三明學院,發現她的世界變了個樣。身邊人身邊事都是那么的新鮮有趣,大一寒假一回家,她就跟爸媽自豪地說起學校這事那人,宿舍舍友又如何如何,學校里又發生了什么事……魯姜楠講得活靈活現,常把父母逗得直樂。已開始轉型編劇的爸爸建議女兒:很有趣,你可以寫一寫呀,比如說劇本。
劇本?魯姜楠想都不敢想,當時,她最多想,要不,以后以這為題材寫部小說。大二暑假某一天,在爸爸的再次建議下,魯姜楠終于動筆。
放假回家能當爸爸劇本的“第一讀者”,又承蒙爸爸教了些劇本常識,兩天后,魯姜楠忐忑地交稿了。
爸爸看完懵在那里,魯姜楠大氣都不敢出。“沒想到爸爸是被我驚到了。”魯姜楠樂了,原來,爸爸發現自己女兒竟很會講故事。這是編劇該具有的最重要素質。“爸爸說,沒想到,楠楠還有小潑婦的潛質。一開場就來動作戲,吵架。”有戲劇沖突才好看,抓人。
爸爸給女兒的第一集打了100分。雖有鼓勵成分,但魯姜楠信心倍增,最為有趣的是,還會被自己的思維驚艷到。于是決定聽爸爸的,繼續寫。
“我從小就沒什么常性,寫這部劇應該是我做得最長的事了。”從第1集寫完不久,就回校了,魯姜楠斷斷續續地寫著,一年過去就只寫了13集。
爸爸急了,放了狠話,別又像當年那篇紀念姥爺的文章。魯姜楠被一下警醒,今年放暑期,就宅在家里發奮圖強。“爸媽誘之以吃,我喜歡海鮮,他們就說,你好好寫,就煮蝦給你吃。”魯姜楠說,吃得愉快,劇本也進行得很順利,一下寫了14集。
“卡文”時,爸爸媽媽也會一起討論。爸爸以多年的寫作經驗常給予有力的指導。劇中女主角魯小胖,是以魯姜楠自己為原型的,所以寫著寫著,魯姜楠就會有心理障礙,“有時寫得挺狠,有時下不了手,怕大家會不喜歡她。”爸爸一句話“越愛這個人物可能就會害了她。”客觀的立場,有效地疏導了魯姜楠。爸爸甚至還請了有名的編劇到家里幫女兒看看部分劇本。
女兒編劇天賦讓爸爸沒想到,而爸爸的“小心機”女兒更沒想到。“現在想想,我覺得爸爸在看了第一集,就有打算找投資做這個劇了。”魯姜楠說,爸爸一向是很專業的,職業敏感強。
此前,爸爸正跑自己的一部都市愛情戲的本子,順便捎上她的這本,后來,爸爸索性全部精力放在她這個劇本了。
魯姜楠說,她真的很幸運,要不是爸爸,就不會有這部劇作,而更不會有籌拍、執導之類的后續了。而且,真的很順利,之前爸爸注冊了妙奇國際影視文化(北京)有限公司,今年因為新政策,有了拍攝證。要不然自己的劇本,也許也會像爸爸以前的劇本一樣賣給其它公司。
如今,劇本已完成,劇本全部訂下后,應該就要開劇本研討會了。
5、男神爸爸父愛如山
9月17日06:59:57,著名作家魯克在自己的博客上貼了一幅字:“親愛的女兒,你以你這個年齡最好的方式,向社會傳遞了正氣、正義、正能量,也以最好的方式紀念并留住了你的青春。親愛的女兒,生日快樂!二〇一五年九月十七日,父魯克于北京。”
魯克原名魯文詠,頭銜不僅是作家還有詩人、編劇、導演、書法家、攝影家、影視策劃人,妙奇國際影視文化(北京)有限公司總裁,藝術總監一長串,對于魯姜楠來說,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是她的爸爸。被她視為第一偶象、“男神”的爸爸第一時間發來的生日祝福,給予她莫大的鼓勵與支持。
“爸爸給我的影響太大了。他就是最好的榜樣。”談起爸爸,魯姜楠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爸爸魯克為理想和自由辭去銀行工作,南下、北漂十余年,做過記者、編輯,從事紀實寫作十余年,2006年獲《家庭》雜志特別大獎,榮獲轎車一輛,被業界尊為“中國紀實寫作第一人”。現在從事長篇小說、影視劇本等職業寫作和影視導演工作;文學作品多次獲得全國獎,并有作品譯介海外。
爸爸跌宕奮斗的一生,女兒魯姜楠親歷其間,特別感慨“覺得爸爸太了不起了,憑一支筆能做到這樣,養活我們一家三口不說,還給家里賺了三套房、一部車。”
魯姜楠說,從小爸爸一直希望能繼續他的衣缽,但年幼貪玩愛犯懶的自己總是讓爸爸失望。
魯姜楠至今保存著一本小時候的日記本,那是二年級時,爸爸給買的,讓她試著寫日記。結果,當天,小姜楠很開心地寫了一篇:“爸爸給買了本好漂亮的本子,我特別喜歡什么的。”然后,就沒有然后了,至今就這一篇日記。
“那時只顧玩,爸爸的話,從不走心,結果就是這本日記本,還讓爸爸發了大火。”魯姜楠說,2003年,很愛她的姥爺過世了,她在葬禮上哭得不行。回家后,她跟爸爸說,想寫寫和姥爺的事。她心里是很想寫的,可是就是沒付諸行動,結果爸爸問她幾次,她不是說寫在作文紙了,就是說寫日記本里,后來,爸爸發火了,把她的日記本、書全扔在地上,逼著她把文章找出來。“那是我記憶中,爸爸發過的最大的火。”發完火,爸爸告訴魯姜楠,做人不能這樣,不能騙人,寫就是寫了,沒寫就沒寫,要誠實,這是做人的基本。
這事給魯姜楠留下深刻的印記,“做人要誠實”,這從此成了魯姜楠的做人原則。
而從那時起,魯姜楠開始在QQ空間寫東西,在博客寫博文。沒想到第一篇博文就上了推薦,而漸漸地,博客竟成了父女倆的交流地了。
“爸爸就是我文學的引路人。”魯姜楠說,父母相當開明,并沒有強迫學這學那,自己也不算是博覽群書的那類人,爸爸是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來不斷引導她的。
爸爸主張“暖性寫作”,誓為蒼生立言。著有六卷本長篇報告文學《蒼生——中國民生紀實》和長篇小說《沉淪》《掙扎》《墮落》三部曲,詩集《顫栗》《撫摸》《依偎》《多年以后》,以及散文集《你在傘里嗎》《打聽一朵花的名字》等文學著作20余部。
在魯姜楠的印象中,爸爸一寫紀實類文字,就需要很多紙巾,因為爸爸常寫著寫著,自己被采訪對象的故事感動得哭了。一寫到精彩處,就要跟妻子、女兒分享,大聲念出來。這樣出來的作品自然打動了無數讀者,爸爸的作品多次被《家庭》雜志評為最受讀者歡迎的文章,“他的發稿量,好像至今無人突破。”
“小時候,我爸是從不看我的作文的,哪怕我60分的作文試卷得了58分高分。”魯姜楠說,爸爸認為那都是應試作文,沒什么可看。爸爸讓女兒要養成習慣,當生活有心人,平常多觀察,但小姜楠一直不明白,什么事都是過眼不進心。
直到有一次,父女一起看電視,電視剛播放了悉尼奧運會的宣傳片,爸爸問女兒,這是第幾屆奧運了?盡管是剛看的,魯姜楠還是傻了眼被問住了。爸爸就說了這么一句:這么短的片子,還是有聲音有畫面的東西,你都沒記住,那老師上課你能聽進多少?其實爸爸平常不怎么過問女兒成績的,魯姜楠成績不穩定,時好時壞,這下觸動太大了,臉紅透,不敢吭聲。不過,從此,魯姜楠似乎有點開竅了,會用心去看,愿意去觀察。這年,她五年級了。
魯姜楠的攝影是爸爸手把手教的。初中時,當過攝影記者的爸爸把淘汰的一個單反相機送給了女兒。“單反多重呀,我一點也不喜歡,還說就喜歡那種卡片機。”爸爸嚴肅地看了女兒一眼,不講話,魯姜楠乖乖地拿起相機跟爸爸出門,“這時傍晚光線好,我們拍花。”一下樓,父女倆就不管臟不臟趴在地上拍那些名叫“地黃”的小花。爸爸相機從不離手,魯姜楠覺得爸爸很奇怪上廁所都不愿放下,“他告訴我,你預料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么值得記錄的事。”
“爸爸不說教,也不強求,但現在想想真的教了我很多‘干貨’。”魯姜楠說,爸爸寫一手好字,但自己不愛學,至今也不會。但是攝影、文學在耳濡目染之下,常常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六年級詩作《我愛你祖國》獲全國獎;初中時攝影作品《初夏》在全國大賽中榮獲金獎;高中時她即在國家級期刊發表文學作品,大一時紀實作品《爸媽:慢點老行么》在《家庭》雜志發表,并被《讀者》《意林》《青年文摘》等報刊轉載。
6、生命有了裂隙,是為了讓陽光灑進
《青春com on》女主角魯小胖是個高考復讀生。魯姜楠說,沒錯,我就是個高考復讀生。
“復讀那年成績出來,當時老師說,四點之前沒接到通知,就是沒被錄取。一直到三點五十分,我還沒接到任何消息。后來爸爸從書房進來,舉著手機說,你被錄取了,我的眼前‘刷’地白了,眼淚就流下來,爸爸嚇得趕緊把手機給我看,連說沒騙你。然后我根本看不清屏幕,白花花一片。”事過經年,魯姜楠回憶當年復讀被三明學院錄取時,那副“范進中舉”的傻樣仍歷歷在目。
其實最早有點想寫個復讀生的故事,但太苦了,還是算了。魯姜楠說,所有昨日的苦最終都會變成今日的甜。如果不是復讀,她不會發現還有三明學院鞋類設計這樣一見鐘情的專業,甚至不會來到三明這座美麗的城市。
的確,所有的苦難最終都會變成成功之花最好的養分。魯姜楠小時候跟著父母南下、北漂,很是吃了些苦。比如一家三口擠在不到十平米的平房生活,甚至在爸爸書做成的床上一睡兩年余;比如,因明白家里的拮據,不忍向媽媽討要30元參加班級活動的不可言說之痛;比如,因為外來暫住而顯得尤其不易的求學之路……在高考落榜那年,猶如最后一棵稻草,讓魯姜楠“疼痛”得無法呼吸,終于在一夜,她以文字的形式把這洶涌的情感付諸筆端,一篇大幾千字的《南京,我的痛》,讓半夜看到這篇文章的爸爸媽媽哭成一團。
爸爸把全文登在他的博客上,后來,有雜志編輯看到就約稿了,再后來,這篇文章被刪改后以標題《爸媽:慢點老行么》在《家庭》雜志發表,并被《讀者》《意林》《青年文摘》等報刊轉載,尤其是編進《高中生學習高一版》這是魯姜楠最高興的。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眼下,魯姜楠的《青春com on》即將建組,年內將開機,演員也在接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