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29日訊 在泉州第一所高校里學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前兩天,國立海疆專科學校(下簡稱“海疆學校”)的學生、現年83周歲的吳端陽,向海都記者回憶起在學校里的經歷時,69年前的一幕幕仍歷歷在目。
吳端陽在泉州市檔案館翻看海疆學校資料
兩年前,海疆學校的一份學籍檔案曾被本報2013年6月4日N7版報道。兩年多后,通過珍藏著該檔案的泉州市檔案館,我們終于找到了這所學校的學子吳端陽。他說,當時,讀這所學校,不僅不需要交納學費,學校每個月還發零用錢給他們。
從莆田搬到南安 最后遷至泉州市區
1944年5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前夕,當時的重慶國民政府,為培養開拓海疆的人才,設立了海疆學校。
按照辦學計劃,海疆學校分三年制專修科及訓練班兩部,專修科分師范、行政與技藝三科。一開始,學校選址于莆田仙游,共有學生200人,基本上都是來自福建和廣東的學子。開學沒多久,學校遷址到泉州南安九都鎮。辦學宗旨也慢慢發生了變化,決定以造就專門人才,輔助海疆建設,發展海外事業為立校宗旨。改三年制專科為二年制專科,增設五年制專科,并開始招收初中畢業生。
1946年6月,海疆學校遷至泉州市區,將當時空置的花巷天主教堂作為臨時校舍,二年制的學生大多在此學習、生活。此外,該校新課室也定址于東街,以供當年新招學生使用。確定地址后,兩座平房和兩座樓房相繼建起,分別作為新生部的教室和宿舍。
讀書不要學費 還發放兩套校服
吳端陽,14周歲那年進入海疆學校,為當時五年制專科的學生,就讀于商科中的國際貿易專業。因為入學成績好,他擔任班長。如今,在泉州市檔案館中,還藏有他當年的學籍片,上面不僅有學號、相片等個人基本信息,還有各個學年度的成績。他說,他當時希望學成之后,可以利用所長到印尼發展。
“我們當時是公費學習。”吳端陽說,海疆學校對于學生的衣食住行都提供了較好的保障,不僅不需要交納學費,還發放兩套校服,吃飯時到公共大食堂,每八個同學住一間宿舍;學生每人每月還有5塊銀元的零用錢。
在海疆學校,學生們除了上午上課外,下午和晚上的大部分時間,基本都在自主學習。自習時,大部分學生都會聚集到圖書館內。圖書館大概有三個大房間,館內不僅有各種專業書籍,也有各種小說、報刊。
學生要學兩門外語 學校僅辦了6年
吳端陽說,和現在的很多高校一樣,他們一開始的課程都是基礎課程,如國文、數學、英文、化學、歷史等。到第二、第三年之后,開設商業概論、經濟學、會計學、財政學、南洋歷史、南洋地理等專業課程。從他的學籍片可以看到,吳端陽的數學、南洋地理、會計學、財政學等課程,大多都得過90分以上,數學還拿過滿分。
比較特別的一點是,當時,海疆學校的學子不僅要學習第一外語,還要學習第二外語。吳端陽回憶,他的第一外語選擇的是英文,第二外語是印尼語。
1947年,二年制的學生畢業,總計有162人。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后來都前往中國臺灣等地,這也是從海疆學校走出的第一批畢業生。吳端陽說,如中國臺灣的經濟學家王人瑞,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已90周歲高齡。
1950年,全國院系調整,海疆學校停辦。根據現有統計,還健在的海疆學校校友總計80余人,其中在泉州和中國臺灣的校友各有30余人,廣東校友10余人,福州、廈門等地校友數人。(海都記者 劉淑清 謝明飛 通訊員 劉揚宇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