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影燈下,23歲的毛里求斯男孩威賓穿著白大褂,和同學塔瑞莎一起,莊重地“請”出“大體老師”。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在福建醫科大學的這堂解剖課上,該校的莊躍宏老師,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正向一群留學生講解著下肢解剖知識。
面對冰冷的人體標本,威賓心中并不害怕,他用略顯生疏的漢語說:“我們不應害怕,他們就像是教科書,值得尊重。”
在福建醫科大學,像威賓這樣的本科留學生有286人,來自非洲、南亞等地。對于這些不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中國老師們言傳身教,希望不僅能傳遞出“妙手仁心”的內涵,還能培養出他們的醫學技能和嚴謹、細致的醫學態度。
在外科基礎學課上,尼日利亞女生穆阿英才初次知道,即使是洗手,在無菌室里也大有講究:術前,從指間至肘部上10厘米,要用肥皂清洗一遍,再用滅菌肥皂刷手;洗手后,為防污染,要保持“手高肘低”的姿勢,防止手臂上的水滴滑落到手上,手也不能再觸及任何未消毒物品。
洗手后,老師帶領學生們保持著“手高肘低”的姿勢,走進手術室
“注意!其他人必須從穿上手術衣的醫生身后走。”省立醫院心臟外科的主任醫師王歡,一邊示范一邊教學,手術衣如何穿著,無菌手套如何戴。這堂課上的所有操作,都是為培養學生們的無菌觀念。王歡說:“這些留學生很好學,動手能力也強。”
記者問:“為何來福建學醫?”威賓說,已有不少人問過他這個問題。“這里污染少,空氣好,‘福州藍’讓我很快樂。”威賓笑著說。除此之外,學費低廉、發展前景廣闊,也是這些外籍留學生選擇榕城的理由。
如今,包括碩士和博士生在內,福建醫科大學海外學院總共有307名外國來華留學生,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完成五至六年的學業后,都將返回祖國從醫,把從中國學到的嚴謹醫學態度和專業知識帶回家鄉。(見習記者 郭若冰 海峽都市報記者 李薇/文包華/圖)
第一次學習如何縫合,來自尼日利亞的穆阿英很專注
恐懼、困惑、好奇……面對“大體老師”,各種表情寫在學生們的臉上
戴著多彩頭巾的穆斯林留學生,成為學校里一道別致的風景
解剖課上,老師向大家講授如何分辨人體各部位的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