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泉州市實驗小學師生共同努力創造出的“智能型地震救生床”和“智能型地震救生罩”獲得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授權,其中,救生床的發明者是該校的六年級小學生。作為省科技教育基地學校、省知識產權保護教育試點校,該校著力構建富有特色的科技教育文化,“科技之花”在學校的土壤上芬芳綻放。
學生在地理園里就可以近距離觀察地形地貌構造模型、礦物巖石標本。(市實小供圖)
拱形床罩“拱”出生存空間
外形為半球體結構,帶有拱形抗壓床罩和可升降床座,一旦發生地震,整個救生床罩快速下降,可以保證睡在床上的人既不會受壓又有充足的生存空間,確保熟睡人員生命安全。這個特殊的“智能型地震救生床”,于日前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授權。
“夜晚睡覺的時候,人們對地震的應變能力較低,不易逃生。”“智能型地震救生床”的發明者是市實小六年級學生李唐,他的靈感來自于科學課學到的拱形抗壓及震動開關等原理。在學校科技輔導員趙生元老師的指導下,李唐對救生床進行了多次改良,內設地震報警器、感應器、拱形床罩、給養艙、升降床及LED燈照明和控制開關等裝置,使得救生床更具實用性。
“智能型地震救生床”效果圖
這只是市實小科技創新成果的一個縮影。多年來,該校有上百名學生在全國、省、市舉辦的青少年生物百項活動、科技創新作品大賽及各項科普知識競賽中獲獎,還有多位師生獲得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授權。如林子涵發明的“智能磁性積木”、“兒童連線書畫板”和“無邊框打印機”;趙生元老師發明的“帶桌板的學生課椅”和“環保轉動黑板”等。
引導學生開展科學調查
“科技創新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市實小校長曾旭晴告訴記者,該校注重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和科技創新意識,努力搭建以科學課、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常規教學為主,科技活動課、興趣特長生培養活動為輔的科學舞臺。
該校每年堅持舉辦“科技節”系列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科學小論文、科技小制作、綜合實踐調查活動、科技幻想畫等項目參賽。利用每年暑假的“科技夏令營”,組織學生深入農村、田間、農貿市場及餐館酒店開展節約糧食科學體驗調查;組織學生深入市區北渠及內溝河主干道周邊,晉江仙石污水處理廠、晉江金井圍頭風力發電站、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址等地開展環保、節能方面的科學體驗調查活動等。
同時,學校還經常邀請一些專家學者到校為孩子們開設講座,如泉州“南極第一人”戴聰杰教授為孩子們作題為“科技創新在我們身邊”講座等。
除了開展一系列普及性的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市實小還在學校的硬件設施建設上,努力營造濃厚的科技教育氛圍。該校與市威遠樓文物所共同興建了馬鞍山地理園,園內現有世界、中國及福建省的3個地形圖,12種地形地貌構造模型及各種礦物巖石標本18種。
此外,市實小還擁有全市小學中首個生態館,以集實物、自然生態相結合的展示手法,分森林區、沼澤區、沙漠區、農舍等區域,放置各類動物標本約90種,為生態教育提供陣地。學校還組織老師編寫校本教材《地理園》和《生態園》,根據館藏實物進行詳細的描述講解。(記者 曾聰虹 陳玉珍 黃雯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