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師范大學一群90后大學生繪制的漫畫《小葵尋徽記》得到了@央視網和@共青團中央的關注與轉發。
作為福建師范大學的校團委卡通形象“小葵”,它已經成了團委線上線下活動的形象大使。近200名特聘“新媒體文明傳播使者”每天至少發布一條風格與“小葵”相近的學習生活感悟、團學工作體驗的原創微博,并@“福建師范大學團委”官微“小葵”……
近年來,我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開展思想引領工作方式,通過當代大學生普遍喜愛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和媒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在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悄然滋潤青年學生的心田。
在同頻共振中堅定信仰
“今天,一個騰飛的中國/更讓人讀得生動、讀得自豪/……/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輝煌的中國/這就是我們的/青春中國!”
每學期最后一堂課,福州大學思政課教師董海峰都會帶領學生集體朗誦外交部前部長李肇星的詩作《青春中國》。這一特殊的結課儀式,讓同學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董海峰老師的課堂是福州大學開展的互動式教學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的一個窗口。在思政課上說教少了,“讀大學無用嗎”“向前看不如向錢看”“愛國主義過時了嗎”,以這些青年學生感興趣的困惑點入課,通過“問題式—專題化”教學,幫助青年學生全面、客觀、理性地看待問題。
“信仰的堅定源于理論上的清醒。”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楊江帆表示,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容易受社會各種思潮影響。只有充分發揮思政課課堂學科教學主渠道作用,讓思政課程與學生思想同頻共振,才能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理論水平和辨別是非能力,堅定理想信念,實
現思想引領和立德樹人有機結合。為此,我省高校積極探索教育方法和教學模式改革,讓思政課貼近實際,貼近學生。
福建師范大學“對話式教學法”,全過程吸引學生對話參與,在平等探究中實現引領價值導向、提升教學質量。
廈門大學、福建工程學院探索“專題教學法”,開展“理論熱點百問百答”、“社會思潮十講”,圍繞“正確認識西方憲政民主”“樹立正確宗教觀”等重大問題開展專題教學,努力提高大學生政治思辨能力。
為深入持續推動思政課教改,省委教育工委開展百個優秀案例、百件優秀課件、百篇優秀論文、百堂精彩一課“四個一百”評選活動,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和共享。實施“千名思政課教師進學生理論社團”計劃,思政課教師通過面對面、QQ、微博等多種方式與學生互動,指導各社團開展理論學習活動。同時,通過高校間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聯席會議,形成思政教育與思政理論課教學的聯動機制,及時掌握當代大學生思想動態,提升工作針對性。
在虛實互動中引領價值
近年來,隨著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的興起,新媒體已發展成為青年溝通、聯絡、聚集的重要平臺。
這股“微風”同樣吹進了高校校園。在龍巖學院,院黨委書記林和平的微博“福建和平哥”備受學生關注。“圖書館開館時間太晚,閉館時間太早,建議延長開放時間”、“‘必修課程考核不及格,必須重修’的規定不夠合理”訴求,學生通過@或私信給“福建和平哥”反映,林書記在微博上及時解答,或@“龍巖學院學生微服務聯動中心”,協調有關部門分解落實,進而優化學生服務與管理細節的做法,在龍巖學院已成為常態。如學院已延長圖書館開放時
間,學籍管理相關規定已調整為必修課程考核成績≧45分的不及格課程準予在次學期初補考1次;成績<45分的,該門課程需直接重修。
在我省高校,不少高校領導開通了微博、微信,建成了學校校園網站。如雨后春筍般勃興的校園網和新媒體平臺,已將服務和管理觸角延伸到學生生活各方面。
福建師大已建成600多個團學組織微博,覆蓋全校6大校級學生組織,30個學院團委、學生會,120個年級團總支、學生會,1111個團支部,260個學生社團。
福建醫科大學依托學生團隊,開發建成“全線聚合服務微平臺”,設置了《微觀福醫》微信報、雷鋒崗Online、微生活等六大服務模塊。
福建水利電力職業學院為各級團學組織統一配發微博號和QQ號,實現教職工和學生線上無縫對接。
依托網絡和新興媒體平臺,各校開展了富有思想內涵、融合時尚元素、學生喜聞樂見的各類校園文化活動。
廈門大學借助易班網絡社區平臺成功舉辦“十八大主題演講·我最喜愛的選手”等網絡評選,社區注冊用戶達到26243個,日均點擊量接近1.2萬次。“i廈大”手機客戶端定期整合推送“校園資訊”、“每日新聞”和教學、就業、實習等信息,正潛移默化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集美大學手機APP“微集大”幾乎已成為集大的“管家”——包括新聞動態、組織活動、交友社交和周邊生活元素,并和學校教務系統、BBS等對接。
華僑大學官方微博粉絲數量已達7.6萬余人,并通過華大講堂、集美講堂官方微博賬號開展文化宣傳、思想教育等。
網絡化的新媒體體系和信息化工作機制的形成,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在網上、網下的聯動并進,在服務學生中加強了主流價值引領,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益成為學生的群體意識和自覺行為。
在實踐養成中執著追求
馬年正月,福建醫科大學博士生鄭碧云接到不少上杭縣醫生道謝的拜年短信。去年暑期“三下鄉”活動中,她給上杭縣醫院帶去了消化內科醫學前沿技術,受到基層醫生們歡迎。
8年來,鄭碧云每年都參加“三下鄉”活動。從原來的送醫下鄉,逐漸轉變為培訓基層醫生。“參加實踐活動不僅讓我看到村民們對醫療服務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社會責任感。”
近年來,我省高校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對于師生的行為養成、信仰重塑起了積極作用。
在福州大學開展的“三節三愛”活動中,人文學院學生謝明編導了一部以“光盤行動”為主題的校園微電影,影片在榕城高校學子間大量轉發。許多同學在看完影片后感嘆:“現在去打飯菜都會問自己,能不能吃光它們。”節約意識已深入學生心中。
福建農林大學組織實施“十百千萬沃土工程”,引導師生深入八閩大地開展實踐。大批教授、博導帶領萬名學子走進千個村鎮,進行大量的數據調查、田間實驗、村民訪談,有力地推動了地方水土流失治理、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農業創業園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
目前我省已建成20個省級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8680個校級基地。去年,全省共有20多萬名大學生,組成了4000多支實踐隊,開展“三下鄉”活動;組建“關愛行動”志愿服務隊1575支,結對農民工子女學校1377所。
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楊江帆表示,一系列實踐養成活動,引導和教育學生不斷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他們敢于擔當、奉獻社會,正自覺地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擁護者、宣傳者、踐行者,成為經濟建設的參與者、實踐者和生力軍。(記者 張穎 通訊員 林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