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扭轉盜版之弊
“希望學校在教材訂購和收費的過程中能夠更加公開、透明。”李然向記者表示。李然的室友劉希也持有同樣的意見,她認為學校應該將書單、費用、訂購流程和收費明細的相關數據公布出來,讓學生也參與其中,而不是處于一種“除了交錢以外什么都不知道”的狀態。
在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張耀看來,大學生作為使用教材的主體,應該參與到訂購教材的環節中,促使整個制度更加公開透明。
“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急需獲得的是知情權而不是參與權。”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法學博士劉永存認為,上課之前,任課教師有義務向學生解釋為什么選擇這本教材,然而很多教師都忽略了這一環節。他還建議將指定一本教材改為推薦幾本參考書,由學生自己決定選擇哪一本,通過何種方式購買。
劉永存分析,高校教材利用率低的一大重要原因在于“網絡時代學生的學習模式與傳統的教育體系產生了沖突”,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和“有用即來”的學習理念讓學生們傾向于直接獲得答案,而不是通過閱讀教材建構系統的知識框架。
在劉永存看來,“執法難”也是盜版教材泛濫校園的原因之一,“這類書店和復印店規模小、數量多,違法所得金額難以統計,執法部門監管難度大,即使被查處,違法成本也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師、資深律師王敏敏表示,學校附近文印店小規模售賣盜版復印教材主要涉及的是民事追責和行政查處問題,即使情節嚴重,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也只是沒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權復制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
“不尊重教材編寫者的勞動成果,會導致教師沒有編寫好教材的積極性,教材由此粗制濫造的很多,這也是我國高校難有經典教材的原因。”談起盜版教材的危害,知名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盜版教材還應當為高校教材質量日益下跌埋單,而教材質量低下又是盜版教材泛濫的誘因,這其中的惡性循環“不單是依靠學生自覺、學校規范就能解決的”。
唐婉婷徐長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雷宇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