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7%受訪大學生建議引導學生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念
在付柚看來,人情消費可以更好地維系人際關系,“和一些朋友相處得來,也愿意相互贈送禮物、請吃飯,只要遵循本心就好。”但付柚也表示,身邊有些朋友過于在意人情消費,“好像不花錢就沒法正常交流一樣。”她覺得這樣的人往往在人際交往中帶著很強的目的性。
對于人情消費,57.3%的受訪大學生認為是朋友之間的禮尚往來,47.3%的受訪大學生覺得可以擴大人脈關系,46.2%的受訪大學生通過人情消費來溝通感情、增進友情,41.6%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可以對人情世故有一些了解。其他的一些看法還有:要理性消費、適度即可(36.2%),是不良風氣、需要抵制(23.0%)以及是日常的一種休閑放松,不必太在意(11.2%)等。
“一點人情消費都沒有也不正常”,但劉帆覺得,如果在人情消費上樂此不疲,很容易導致攀比和浪費,“比如這次你請我在一家飯館吃飯,下次我就得請你去一個更高檔的地方,這樣就會惡性循環”。
當被問到人情消費的影響時,58.9%的受訪大學生認為會在學生之間形成關系圈和小團體,53.7%的受訪者覺得會導致同學之間的攀比,49.6%的受訪大學生擔心在校園內形成金錢至上的風氣,43.6%的受訪大學生覺得會形成奢靡浪費,此外也有7.6%的受訪大學生覺得沒什么影響。
嚴一認為,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把握人情消費的分寸。“有的同學,家庭條件一般,用自己一個月的生活費去滿足人情消費的需要,就很不合適了。還有就是,人與人的關系有親疏之分,如果你給一個跟你關系一般的朋友一份很貴重的生日禮物,就意味著對方得在你生日的時候還送一個價位差不多的禮物,這就給對方增添了壓力,反而不利于建立友誼”。
劉帆建議大學生養成制定消費預算的習慣。“上學時家長會一次性給我一個學期的生活費,我會給學期初和期末這兩個時間段多留出一些預算,其他時間段不必要的支出就稍微控制一下”。
付柚認為,大學生應該有選擇性地進行人情消費,“比如老鄉會每年至少包括迎新、新年和送畢業生3次,并不需要每次都參加。要根據自己的時間精力,安排好生活。人情消費是增進人情味兒的助手,不能最后變成自己的負擔”。
對于人情消費,69.7%的受訪大學生認為應引導學生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念;53.3%的受訪大學生建議制定消費預算,避免不必要的開銷;還有50.1%的受訪大學生建議家長限制學生每個月的零用錢。
受訪大學生中,在東部地區上學的占48.9%,中部地區的占37.8%,西部地區的占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