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施甸縣第三完全中學,有兩個特殊的班級:班主任由支教團成員擔任,語文、數學、英語、政治、地理和生物等主要課程也全部由支教團成員負責。
“這樣的‘西安交大班’,是我們在廣泛調研、聽取意見后嘗試的新模式。”施甸是西安交通大學的定點扶貧縣,該校派駐施甸的掛職副縣長楊峰同時擔任西安交大班的名譽班主任。他告訴記者,把支教團的同學集中在一起,最大程度發揮優勢資源和團隊協作能力,“在受教學生的3年黃金階段,全方位培養他們終身受益的性格和習慣”。
2002年,西安交通大學開始參加由團中央發起的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項目。15年來,124名志愿者赴內蒙古、西藏、云南、陜西等西部貧困地區展開基礎教育服務工作,直接服務貧困地區學生逾萬人,踐行“支教一載、扎根西部、志愿一生、服務國家”的青春誓言。
課堂內外,帶他們去看更大的世界
這些初為人師的年輕人,一邊經受著草原風沙、高原反應的考驗,一邊緊鑼密鼓地開始認真學習如何備課、講課、聽課以及評課。 “交大班的孩子,不僅是我們的學生,也是我們的弟弟妹妹。我們會在課堂內外,帶他們去看更大的世界。”云南分隊隊長楊瑞告訴記者。
支教隊員們不僅學習當地老師們的授課經驗,也全方位地接觸學生,快速掌握授課方法,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將全新的教育理念帶給學生,也帶給當地的老師。
服務地缺少教什么課的老師,志愿者們就結合自己的專業背景,主動承擔起這些課程的教學工作。除生物、地理、政治等課程,支教團成員還承擔起《工程制圖》《電力系統》《能源與人類文明》等專業課程的教學。
“備課好不好直接決定了上課的質量,我們通常先上網找資料,然后和老師們一起切磋討論重點、難點,熬夜備課是家常便飯,這才體會到了老師的不易。”剛剛結束在西藏支教服務的鐘憲增說,1年里他上了600多節課。
在充分熟悉、了解服務學校的基礎上,支教團成員結合當地學生的具體情況,嘗試進行教學改革、開設選修課程。在云南施甸,支教團成員發現學生英語水平普遍較低,便商量在各自學校組建英語提高班。
“課程的開設得到了年級組、校長的大力支持。”第十八屆支教團成員王濤介紹,“每節課我都會錄制講課視頻,并作為教學資料提供給他們,還自己出錢打印講課PPT,以備學生們課后鞏固。開課后,學生上課積極性很高,基礎知識也在各自努力下有所提高。”
為提高教學質量,支教團還建立了成員內部的聽課評課制度,堅持每周互相聽課不少于1節,形成了相互溝通交流的學習機制,有效提高了支教團的整體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