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親子作業選擇權交給家長
不過,記者也了解到,今年有一些幼兒園在中秋親子活動上采取了比較創新的做法,將選擇權交給家委會自由組織選擇。在禪城區中心幼兒園,今年的中秋活動每個年級組都有不同,在大班組,大一班的孩子是做水果拼盤,大二班的孩子做月餅,大三班孩子做中國結,而大四班的孩子則選擇了做水果燈籠。
“其他年級方面,小班年級的孩子考慮到年齡比較小,只是安排賞月、猜燈謎的親子活動,不會有手工作業。而中班的孩子上個星期組織去了蓮峰書院徒步,了解歷史建筑背后的故事。”禪城區中心幼兒園盧江碧園長稱,這些活動,都是由家委會的家長們自行決定的。盧園長稱:“為了避免說手工作業是家長包辦,我們的親子活動都是現場進行,而不是讓家長交一個燈籠回來。”
園方:親子作業家長不該“包辦”
“無論是哪個節日的親子作業,我們都不主張老師進行評比。”禪城區另外一所公辦幼兒園的園長表示,一些家長對幼兒園布置作業的初衷有所誤解。“有些教育理念比較好的家長,在完成親子作業時會注重從旁去引導孩子,給予孩子一些開放性的建議。”該園長稱,但現實中確實還有一些持保守態度的家長,會采取包辦的辦法幫孩子完成作業。
“如果家長單純以結果為導向,親子作業也就失去了意義。”該園長稱,幼兒園留意到一些班級有評比的苗頭后,會跟幼兒園老師說,對孩子的燈籠作品進行展示時,注重的應該是觀摩和分享的過程,而不是老師去進行點評。“可以讓孩子去口頭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看法,從而引導學生發現美、體驗美、評價美的過程。”
“家長在幫助孩子完成手工作業的時候,心態也應該轉變,更多的應該是把親子活動當做陪伴孩子一同成長的過程。”盧江碧建議,親子手工活動盡量邀請家長到幼兒園,一同陪伴孩子完成。 (全媒體記者陳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