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大學先修課程就是讓一批“學有余力”的中學生提前接觸大學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通過統一的考試,成績可以成為大學自主招生的重要參考。這在國外并不是新鮮事,在國內也研討推行了多年。因為有“學有余力”前提存在,所以能夠接受這些課程的必定是尖子學校的尖子學生。
日前,中國大學先修課程試點項目2017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大學先修課程試點項目”已經在全國110多所中學開課試行。主導此事的中國教育學會表示,此舉可以推動中學的教育改革,體現了“因材施教”。但也有人質疑這種做法很容易異化為大學掐尖兒的另一種渠道。“大學先修課”的設置,能否跑好人才培養的“接力賽”?
目前,“中國大學先修課程試點項目”已經在全國110多所中學開課試行,設微積分、解析幾何與線性代數、微觀經濟學、通用學術英語等7門課程,1000多名教師接受資格培訓,注冊選修課程的學生超過1.6萬人次。對于那些學習高中課程比較輕松、想要“加餐”的高中生來說,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自主選擇提前接受大學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
鄭州一中高三學生郝杰選擇了微積分。他打了個比方,好比盲人摸象,用高中知識去解答某些問題是在摸著象腿揣測全貌,而學習了大學知識相當于站在梯子上查看大象的全貌。“我很喜歡數學,但現在學的高中知識已經不能滿足我的需求,這樣的大學先修課程正合心意。”
將大學課程提前嘗鮮,對比之后,能讓學生以后專業選擇方面更加明晰。大學先修課是否會增加學生課業負擔?按照中國教育學會遴選學生的標準,大學先修課程是面向學有余力的學生,建議成績排在前10%的學生選擇。或對某一學科領域有濃厚興趣,且有志于對該領域深入學習的學生。鄭州外國語學校校長王中立說:“我們開設了微積分、線性代數和大學英語寫作。學生可以自主報名自主參加,課程和大學打通了,為進入大學奠定基礎創造條件,也為大學招到有學科特長的學生做前期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