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調查顯示,59%受訪大學生表示
不排斥相親,30%受訪者將其看作認識異性的一個渠道
一條大學生因假期里密集“被相親”而“逃”回校園的新聞上了熱搜,讓復習考研的大三女生王琳覺得不可思議。在她的周圍,同學們普遍忙著實習、找工作、準備出國讀書或者考研深造,“相親”這個字眼在她們看來遙不可及。
2月13日,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面向927位大學生用戶發起調查,結果顯示,在剛剛過去的寒假里,僅有6%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被家人安排相親。而趙明就在這微小的比例里。
與“相親”傳統初過招
1993年出生的趙明在天津一所高校讀大四,家里已經幫他安排過3個相親對象了。這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娃并沒有因為在大城市上過學、受過良好的教育而排斥相親。
他說自己“挺著急的”。眼看著一起長大的同齡人都結婚生子,他覺得壓力很大。對于網絡上一條“大學女生10天相親8次”的信息,趙明表示自己“非常能接受”。“即使每天都有相親的安排我也可以接受,這樣更好,增大了成功的幾率。”趙明說,由熟人介紹的相親對象自然比較放心。
在趙明所在的村子中,依然保持著較為傳統的相親模式:男方家先在村里打聽誰家有條件差不多的女孩子,再托媒人去女方家說媒,如果雙方家長都覺得不錯,便可以帶著孩子約到媒人家見面。在去媒人家之前,雙方不能聯系,更不能見面。這也是令趙明不太滿意的地方,他覺得“至少應該允許看看照片,或者加個微信”。而母親會更多考慮女方的家庭條件、工作。
趙明向筆者介紹,現在農村女方嫁女兒對于房子的要求同樣很高,縣城里小的樓房可以,村里再大的平房都不行,曾有親戚就因買不起房而使婚事告吹。趙明家中還有一個弟弟,但家中的經濟條件只能買得起一套房子,所以父母希望,他或弟弟的相親對象中,得有一位是不要求房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