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藏袍,吃著奶渣、牦牛肉干,唱起祝酒歌。1月23日中午,武漢大學桂園餐廳內一派節日氣氛,50多名寒假不回家的藏族大學生提前吃了頓團圓飯。
這已是武大退休教授楊昌林第39年自掏腰包請藏族學生吃團圓飯了。頭發全白,耳朵有點背,講起話來中氣十足,今年81歲高齡的楊昌林體力雖不如以前,但仍為在武漢的藏族學生奔走勞累。
39年來,楊昌林和妻子次仁德吉為武漢高校藏族學生搭建“武漢之家”,將自己收入的近1/3用于這項事業,每年入學時的“迎新飯”、畢業時的“歡送飯”、春節時的“團圓飯”,是與藏族學生雷打不動的約定,他關愛、幫助過的藏族學生達3萬人次,被藏族學生親切地稱為“阿爸”。
楊昌林和藏族學生在一起。資料圖片
“援藏是我一輩子的事業”
1965年,畢業于武漢體育學院的湘西小伙子楊昌林“搶”到去西藏昌都地區支援的指標,一年后他又主動申請去了阿里高原。
與藏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楊昌林與他們建立了真摯、深厚的民族情誼。
“你是不是很快要回北京了?”有人不止一次問楊昌林。
“我是黨派來的,要在西藏干一輩子!”楊昌林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
進藏4年后,楊昌林與藏族姑娘次仁德吉結婚,更加堅定了扎根西藏的決心。
1972年,楊昌林被從基層調回阿里地直機關工作,負責組建體委并任干事兼教練。
“當時整個體委就我一個體育專業的大學生,要把阿里地區的體育事業搞起來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很多藏族群眾不知道我的名字,但知道阿里有個‘楊體委’。”楊昌林說,這個稱謂是群眾對他工作的肯定,比擔任任何職務都讓他感到驕傲。
因為長時間在高寒缺氧地區高強度地工作,本打算在藏區工作一輩子的楊昌林突發高原性心臟病,一度昏迷10個小時。領導對他下了“命令”:不許再回山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