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第4天,中山大學2013級中文系學生洛桑貢秋在廣州坐上開往西寧的列車,等待他的是400余名學生和來自南京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高校的14名志愿者。洛桑貢秋已經連續(xù)3年沒有和家人共度藏歷新年了,每到此時,他都會到牧區(qū)支教,今年亦然。
左上、右中:留學生在鄉(xiāng)村體驗中國年。劉彥廷/供圖 左下:洛桑貢秋與當?shù)貙W生合影。洛桑貢秋/供圖 左下二:來自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的漢語教師志愿者在英國格拉斯哥孔子學院歡度新年。劉瑞麒/供圖 右上:天津大學留校學生收到校長發(fā)的春節(jié)紅包。王建澤/攝 右下:寇智暄與部分海外志愿者合影。寇智暄/供圖
農歷臘月廿九,作為國家漢辦派出的漢語教師志愿者,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劉瑞麒和同事仍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孔子學院緊張地備課。這天,當?shù)貢r間8點30分日出,他從9點開始上課,教授近4個半小時的中文課。
返鄉(xiāng)、旅行、出國、義工、留校……因為不同的原因,大學生的新年有了更多的選擇和色彩。在這場一年一次的世界最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中,他們?yōu)閻凼睾?,為夢想奔走?/p>
在鄉(xiāng)村里尋找淳樸的年味
結束了期末的最后一門考試,丁嫻便匆匆回到宿舍,提起早已收拾好的行李趕往機場,當之無愧成為了春運大軍里的“排頭兵”。
飛機在昆明長水機場一落地,丁嫻便被父母直接接回了老家所在的村子。提到過年,她想到的第一個詞便是“回家”。春運開啟之時,年味便開始發(fā)散,直到除夕最濃,而春運也被稱為“全球最大的人口遷移活動”。
考試前,她與同學一起去超市想要購買當?shù)氐氖中抛鳛槟曦泿Ыo家里人,但是被同學“勸阻”了。“你要買的網(wǎng)上都有,你還要那么費力帶回去嗎?”丁嫻采納了同學的意見,所以她置辦的“年貨”早在考試前就網(wǎng)購寄回老家了。
元旦過后,村里的年味兒開始發(fā)酵。“殺豬飯”是在云南很多村子里都有的年前習俗:春節(jié)前半個月左右,每家都會把自己家養(yǎng)的豬殺掉,除了售賣以外,一部分的豬肉會被主人用來宴請親戚,把豬頭鹵了以后做成涼拌的“豬頭肉”、把排骨腌制以后下油鍋做成“炸排骨”、還有紅燒肘子……
然而,在丁嫻看來,今年的殺豬飯卻有些不同。“過去,殺豬飯是親戚間的聚會;今年,我還收到了初中同學家殺豬飯的邀約。”她根據(jù)自己的觀察給出了理由,隨著成本的增加,村里養(yǎng)豬的人家越來越少,但因為生活的富足,人們通常會去山里人家買一只大土豬回來,而請客的范圍也從親戚增加到了全家人的朋友、同事,從兩三桌擴大到了八九桌。
大學生在城市已經是普遍存在的群體,但是丁嫻覺得,在農村人眼中,大學生還是“稀有物種”。“村里的部分年輕人早早就輟學了,因此,在農村的結婚年齡很早,大約在20歲的時候,家里的親戚朋友就開始介紹對象,到22歲的時候就領證結婚了。”丁嫻說。
村里的親戚家都已經安裝了無線網(wǎng)絡,可以隨時隨地上網(wǎng),但是家里的電腦卻不常用,他們更喜歡看電視和刷手機。在手機發(fā)紅包日益流行的今天,丁嫻回鄉(xiāng)后便成為智能手機的顧問,她教家里的長輩如何下載歌曲、如何視頻聊天、如何發(fā)紅包。“教長輩們玩手機很難,經常剛教完,他們就忘了,需要很大的耐心。”
在丁嫻的記憶里,看花燈大戲是村里過年必不可少的節(jié)目。小時候,村里破舊的戲臺前總是擠滿了人,連唱7天的云南花燈大戲也不能讓村里人覺得過癮,所以人們都會隨著戲團的轉移而在周圍的村里轉場“追劇”。“只是如今,村里的戲臺修得愈發(fā)氣派,請來表演的劇團的名氣也更加響亮,而前去觀看的人卻越來越少。”
“這一次回老家過年,我最感動的是,幾年不見的村里人還能叫出我的名字。”丁嫻童年的大多數(shù)時間在老家的村子里度過,但是從初中開始便很少回家,她對村里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務實和純樸。
回鄉(xiāng)的大學生們幾乎在大一、大二就已經拿到了駕駛證,過年也成為家長帶孩子開車“練膽量”的好時機。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她覺得村子里買私家車的人家越來越多。丁嫻表示,以前村里的人過年會去山上踏青,現(xiàn)在都是一家人開著車去城里的公園逛逛。昆明的冬天會迎來從西伯利亞遠道而來的海鷗,去昆明的各大公園喂海鷗也成了這些年村里人乃至是昆明市大多數(shù)人過年的必備場景。
在支教中體味助人的快樂
在青海支教的第4個寒假,洛桑貢秋吐露心聲:“看到受困于貧窮的村民,不論長幼,對于知識的那種渴望,我無法讓自己不再回到那里。”
為了到青海赴支教之約,中山大學大四學生洛桑貢秋已經3年沒有和家人共度藏歷新年。
洛桑貢秋初中已開始在內地求學,在外期間,他依然十分念家。隨著父母年邁,過年不能回家團圓,也成了他一年中的憾事。然而轉念想到受助的孩子學成后,就可以擔起養(yǎng)家和保護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洛桑貢秋便心感慰藉。
藏歷新年是西藏一年中最盛大的節(jié)日。對于不回家過年,洛桑貢秋的家人起初滿腹牢騷,但當看到他傳回的照片時,他們第一反應是驚愕,而后便嗚咽不語,逐漸領會了孩子的想法。
支教環(huán)境的惡劣程度遠超乎外人的想象:當?shù)貨]有校舍,在零下十余攝氏度的隆冬中,15名志愿者、400名學生全部睡在帳篷里。上課的地點,是帳篷以外的露天平地,孩子們坐的是自己弄來的草墊,所謂課桌也不過一塊破木板。洛桑貢秋問冷不冷,他們流出來的鼻涕都被凍上了,卻還是仰著頭大聲回答說“我們不冷”。
洛桑貢秋支教的夏卜浪村地處青海省熱貢地區(qū),距離省會西寧190公里,是一個半農半牧的純藏族社區(qū),誕生了諸多影響熱貢文化走向的學者。據(jù)洛桑貢秋介紹,該村位于草場富集的地帶,蟲草資源豐富。為謀生計,一個家庭中只要孩子年滿8歲,就可以參與到采挖蟲草及各種經濟活動中。村里的“80后”基本無人上過中學,在四五年級就紛紛輟學操持家業(yè)。現(xiàn)在他們已為人父母,因為自己體會到了沒有基本技能的苦,所以再也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為了眼前利益而放棄學業(yè)。
洛桑貢秋和志愿者的授課對象從幼兒園、小學到初中,內容包括漢語、藏文、英語、體育,還有書法和唱歌等興趣課。他們也會在主題班會上講家庭教育和學生健康的重要性,還會舉行高年級辯論、趣味運動會。
支教是免費的,每頓伙食是一碗面疙瘩,由村民輪流為志愿者們準備。盡管重復單調,洛桑貢秋卻吃得有滋有味,“誰會拒絕真誠的人端上精心準備的面疙瘩呢?”他說,有些長輩還會幫著志愿者們洗衣服,擔心他們吃不好,還經常托人從外面買一些村里沒有的食物給他們。
洛桑貢秋回憶,第一年的時候,由于火車晚點,他和同伴們從西寧乘坐汽車到達村口時,已經晚于約定時間三個多小時。當他們很疲憊地下車時,卻看到全村人穿著他們最好的衣服,手捧哈達,在村口默默地等著他們。他們坐了多久的車,村民們就這樣等了他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