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建說,他在初三的時候也遭遇了長達一年的校園欺凌。“我們是住校,兩個星期回家一次。隔壁班的幾個男生,經(jīng)常欺負我。”閔建說,他當時個頭矮小,那四五個男生總是喊他“小矮子”,經(jīng)常在廁所里、宿舍里把他像皮球一樣推搡取樂。有時候,這些人還會把垃圾桶扣在他頭上,讓他靠墻站著。
“他們還曾在我的床鋪上撒尿。我告訴老師之后,這些人在早操的時候被廣播通報批評。但這沒能阻止他們的行為,反而讓他們對我報復(fù)。”閔建說,這些人把他拖到廁所毆打了一頓,并且威脅他不準告訴老師。
毆打事件之后,這些人還散布謠言,說閔建偷看女廁所,班上的女生都遠遠躲著他,一些男生看不過去,想替他出頭,但懼怕對方的“勢力”,也都選擇了沉默。
“那時候家里把孩子送到學(xué)校就不管了,我天天生活在擔(dān)驚受怕中,沒人替我伸張正義。”閔建說,他初二第一次年級考試考了年級前十,但在初二那一年年底已經(jīng)落到了倒數(shù)50名左右。最終,他沒能考上重點高中,高二的時候就放棄上學(xué),到處打工。
“從那以后,我不敢跟人交流,走路都是貼著墻走。我爸爸罵我,說我像喪家狗一樣。”閔建說,他在武漢打工七八年,做過很多種工作,幾乎無法跟同事融合,跟人打交道比較多的工作都做不了,在與人交流方面有很大的障礙。
武漢理工大學(xué)心理研究專家何放勛博士說,青少年在遭遇欺凌向外界求助時,如果沒有有效阻止欺凌的繼續(xù)發(fā)生,又沒有對受害者進行心理安撫,很容易造成長期的心理問題。何放勛建議,青少年遭遇欺凌時,要堅持尋找外界求助,甚至可以要求更換新環(huán)境。而家長和老師,不能將其所受的欺凌簡單看做同學(xué)之間的玩鬧,要斷絕以后可能再次發(fā)生的欺凌,同時對受害者進行心理安撫。(記者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