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當地農村小規模學校各班人數少,教室顯得較空曠。因此,各學校不再設置單獨的器材室、儀器室,而是將這些幾乎每天都用得到的儀器設備、圖書和玩具搬進教室,讓每個教室成為多功能室。”張軍虎說,這樣的改變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最明顯的變化是孩子們變得有活力了,學校變得生動了,老師們也慢慢地積極起來。
2010年,華亭縣圍繞年級學生少,課堂不活躍,學習效果差,難于有效組織教學的問題,探索組織相鄰學段年級學生進行“同動同靜”復式教學模式,并在安口、西華等學區內小規模學校進行試點。2013年涇川縣圍繞農村小規模學校師資力量薄弱、課程難以開齊開全的現狀,探索學區內音、體、美、英語等專業教師聯校走教制度,并在紅河鄉、黨原鄉兩個學區進行試點。
5年時間,華亭、崇信、涇川縣經過探索研究,從辦學質量到辦學活力都有了很大改善,這也為全市扶持辦好農村小規模學校,提供了寶貴經驗。
2014年6月,在涇川、崇信兩縣召開了全市扶持辦好農村小規模學校現場會,出臺了《關于扶持辦好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意見》,并在全市確定15個扶持小規模辦學試點學區、100個小規模學校先行開展試點工作。
“那一次現場會后,出臺的政策是實實在在的‘干貨’,對各地都有極大的幫助。”牛啟壽說。
村小辦好了,學生回流了
3年前,崇信縣秦家廟小學有80多個學生,教學條件落后,師資力量匱乏是制約學校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今,這所學校169個學生每天都享受著快樂的校園生活,校園里每天都能聽到瑯瑯書聲。
據崇信縣教育局統計,3年來,有不少曾經轉去縣城讀書的孩子,被家長轉回了村子里。“學生回流,是對一所學校辦學質量和能力的最大肯定。”張軍虎說,百姓認可學校,才會讓孩子返回村里讀書。
在靜寧縣界石鋪鎮高堡小學,豐富的社團活動是學校辦學的一大亮點。10架古箏、16把二胡、20個葫蘆絲和8臺電子琴均由社會人士捐贈和當地村民捐資購買。雖然有當地百姓對學校的支持,但沒有專業教師讓校長續文頭疼不已,“沒辦法,我只能發動學校老師邊學邊教,每人負責一個社團。”續文說,學生全員參與,自愿組合,這樣團隊組建起來了。
在崆峒區上楊鄉早莊小學,完全看不到人們印象中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頭發花白、背脊微駝的景象。中青年教師構成的學校教師團隊有活力、有思路,成為學校發展的關鍵點。 小規模學校有強大的師資配備,這得益于政府因地制宜開展的“雙百雙十”計劃,每年選派100名城區教師到農村學校開展支教活動,農村學區、學校選派100名教師到城區進行跟班、跟師交流培訓。通過實施聯校走教計劃,解決農村小規模學校音體美等課程開設不齊,教學質量不高的問題;縣(區)和學區對承擔走教任務的教師在績效考核和評先選優等方面給予傾斜和獎勵,對連片貧困地區的鄉、村學校、教學點的教師給予生活補助,在專業成長、職稱晉升、評優選先等方面給予傾斜照顧,全面提高了農村教師待遇。
如今,像秦家廟小學、早莊小學、高堡小學這樣的農村小規模學校越來越多。這些學校依靠當地優厚的政策扶持,從過去的“困難戶”搖身一變成了各地學校發展的樣板和典范;更重要的是,這些農村小規模學校的轉變,極大地促進了各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使得學校、區域雙贏的局面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