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電話里的人說“你來為遵義山區的孩子修一座橋吧”時,大四學生楊仕林的第一個反應是,“對方一定在開玩笑”。
電話是“SOLVE FOR TOMORROW 探知未來2016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的主辦方打來的。作為上屆比賽“安全保護”項目組冠軍和本屆決賽入圍選手,這個內蒙古工業大學的準畢業生,被邀請為遵義山區需每日踩石墩、趟水上學的孩子修一座真正的橋。
一年前,主持修橋對來自一所普通院校、非科班出身的他來說,還仿佛是天方夜譚。時隔一年跨越兩屆的比賽則讓一切變得不可思議:他從上萬名青年科學愛好者中脫穎而出,還赴韓國訪問學習。
同時,這名青年也和上萬名參賽者一道,一次次經歷著科學所有的不確定性、隱忍和日夜奮戰的點滴。而這,正是他“敢攬下這份沉甸甸工作的信心”,也是這場科學大賽給予他“最大的收獲”。
一場科學大賽更像場真正的“科學試煉”
楊仕林已經習慣了在實驗室從天黑一坐到天亮。他的所有課余時間都投入了比賽之中,每天的節奏統一得有些驚人:計算計算,做實驗做實驗。
這也是本屆比賽能源利用組冠軍隊伍的節奏。來自西安思源學院的3名男孩自從拿到比賽題目,就一頭扎進了實驗室。“吃住都在里面,日常就是辯論、通宵和外賣。”隊員武斌說。
他們的比賽項目是在模擬自然風源的比賽環境中,僅依靠兩臺風機提供的風能挑戰逆風下負載60公斤前行。比賽的關鍵在車輛設計,學習自動化的小組成員把半人高的一摞資料翻了個遍,再跑到學校的工廠挨個生產制造零部件。
一路過關斬將走到復賽。基于給選手更多磨練的考量,比賽具體的要求發生了改變,3個人站在實驗室里面面相覷。只用了一個晚上消化要推倒重來的灰心喪氣,第二天,仨人又開始了他們熟悉的“辯論、通宵和外賣加持”的生活。“真正的科學發明也是如此。時代會不斷進步,你的東西只能不斷研發向前推進,絕不能固步自封,不然一定會被淘汰”。
直到站上最終的冠軍獎臺,武斌還是覺得這一路有些“夢幻”。用他自己的話說,“壓根兒都沒想過可能會拿獎,每天滿腦子都是調試調試再調試,改進改進再改進”。
不知不覺中,比完了這場大賽,也讓自己有種“經歷了一場科學試煉”的感覺。
決賽結束第二天,楊仕林就正式啟程奔赴貴州,投入到具體的施工中。而武斌也計劃著,在工業4.0時代,自己的科學創新還可能會派上怎樣的用場。
這是主辦方對比賽的期待:無論是能源利用、安全保護、創意生活……每一份作品都有“落地生根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