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準備參與者擔憂行動效果
此前,也不乏有民間公益力量關注、救助乞討兒童。2011年2月《廣州日報》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嶸在1月25日正式建立“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官方微博后,立刻引起全國網友的關注和支持。隨后,社會上對“要不要全面禁止兒童乞討”進行了探討。
《中國青年網》也曾報道,2014年11月的世界兒童日,作家陳嵐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發起了“抵制攜童乞討”的公益活動,呼吁人們行動起來,關愛那些被迫流浪乞討的兒童。
復旦師生此次發起的公益倡議計劃,能否讓人們行動起來?澎湃新聞在采訪中發現,不少市民和網友表達認可和支持,但也有市民表示質疑。
2016年12月31日,網民翟女士表示,自己如果看到行乞兒童,會對孩子說,“人生難免不公平,社會沒有忘記你,更不會拋棄你。幫你的人一直在身邊,只是你不知道。”上海市民郭先生則提出,陪站一分鐘是否會帶給乞討兒童更大壓力?而向乞討兒童道歉,又是否過于矯情?
對此,徐婕表示,乞討兒童是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人群,此次活動旨在呼吁大家在新年能抽出一分鐘陪伴孩子,關注他們或者和孩子說點什么,認真看看他們的眼神,給予乞討兒童更多關注。
專家:國家應完善兒童福利保障制度
2016年12月30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彭泗清也向澎湃新聞表示,公益活動最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是引起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注,也使得相關部門更加重視。“由于兒童還沒有自主能力,兒童乞討應與成人乞討區分開來。”
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長程福財也表示,支持這項公益活動。他告訴澎湃新聞,童乞是一個多樣化的群體,“如果只是簡單地用規定和道德手段禁止,把童乞從馬路上趕走,卻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不過,一位上海市民反對說,如何分辨乞討兒童是否被逼迫、如何救助乞討兒童不再乞討,是比“一分鐘活動”更重要的事情,哪怕每個參與者一次只能求助一名乞討兒童,也比這種“作秀”要有意義的多——讓被逼迫甚至被拐的乞討兒童回到親人身邊,讓家中確實貧困需要乞討的兒童不再乞討。大家同時在新年第一天,每人救助一名乞討兒童,那全國算下來可以救助多少?
該上海市民還擔憂,如果受到“一分鐘活動”支持的乞討兒童恰恰是被拐、被逼迫的,這樣的活動對他們真的好嗎?
程福財則同時建議,針對兒童乞討現象,應在國家層面進一步完善對應的兒童福利保障制度。
彭泗清也表示,應像對待兒童拐賣一樣,全社會除了明確一個基本態度之外,政府相關部門確實應采取聯合舉措來打擊這一現象。一方面對乞討兒童妥善照顧,另一方面對于背后那些逼迫孩子,甚至故意傷殘兒童的機構和團體實施嚴格的懲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