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中午,時針剛指向12點,江西興國縣埠頭鄉中心小學的食堂前就排起了學生們打飯的隊伍。五(2)班學生周明站在隊伍后面,迫不及待地踮起腳,想知道今天吃什么。“一下課就能吃到熱乎的飯菜,每天不重樣。”周明告訴記者。
在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國家試點縣興國,424所農村學校約10萬名在校生和周明一樣,每天都能吃上兩葷一素一湯的學生營養餐,食堂供餐率達100%。
能吃上熱乎飯菜的不只是興國的學生,記者從江西省教育廳了解到,自2012年春季學期正式啟動營養改善計劃以來,羅霄山脈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17個縣已納入營養改善計劃國家試點,3681所試點學校約83萬名學生順利開餐。此外,今年12月,鄱陽、橫峰、余干等7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被納入地方試點范圍,約24.9萬名學生實現開餐。如今,江西上百萬名農村娃吃上了熱乎乎的營養餐。
而就在兩年前,受限于硬件配套設施及人員配備不足,部分國家試點縣的營養餐計劃因一些學校廚房建設、廚具配套問題得不到解決,也無錢聘請廚師,學校只能為學生選擇“牛奶+雞蛋”“牛奶+餅干”“牛奶+面包”等用餐模式。
隨著相關部門的重視及資金的注入,江西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啟了食堂免費午餐模式。江西教育廳財務處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央下達江西17個試點縣食堂建設專項資金共計79995.02萬元。截至今年11月底,17個國家試點縣已經批復的3815所營養改善計劃學校食堂建設項目中,完工項目3813所,食堂建設完工率為99.94%;在建項目2所,將于今年年底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為保障補助資金專款專用,江西省和各試點縣均成立了營養改善計劃領導小組和營養辦,各試點學校成立了膳食委員會,參與本校營養改善計劃的運行和管理。到今年12月底,江西教育廳會同省財政廳及時下撥中央膳食補助資金共計約27.97億元,下達地方試點專項資金4679.7萬元。
數據的背后,不僅是管理的精細化,還有營養餐的供給創新。
2015年,通過公開招標引進專業的營養餐供餐企業,興國縣于當年9月開始對縣城周邊5個鄉鎮實行統一采購、統一加工、統一配送,推動學生營養餐由“零星采購”向“集中供應”轉變。今年秋季學期,“集中供應”全面推廣,全縣25個鄉鎮的學校實現全覆蓋。
“學校見賬不見錢,僅需負責復核。”興國縣長崗鄉列寧小學校長王建林介紹說,采取集中供餐后,學校從后勤服務、食品安全、資金監管等壓力中解脫出來,能夠更加專注于教育教學。該縣抽調教育局、市場監督管理局、農糧局、精準扶貧辦人員,成立聯合辦公室,在配餐中心集中辦公,對營養餐食材采購、生產、配送等環節進行全天候監督管理。
別小看這4元的營養餐,背后其實是一個大數字。“營養辦根據食品蛋白質、維生素等成分含量,制定了科學合理的食譜,每生每餐肉量不低于1.2兩、蔬菜不低于4.8兩,農村學生10萬人,一天就需要6000公斤肉、2.4萬公斤蔬菜。”該縣教育局局長李文濤說。
為此,興國采取“企業+基地+貧困戶”模式,由企業根據實際需求,提前與基地、貧困戶簽種植訂單,讓他們知道種什么,并按訂單合同規定收購,讓基地和貧困戶不愁銷路。據統計,2015年,這一模式共帶動1100余戶種植蔬菜,其中貧困戶612戶,實現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如今,革命老區興國縣已成為江西省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一面旗幟。近日,李文濤代表基層教育工作者受邀參加由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主辦的“第三屆學生營養改善與學校供餐研討會”,與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官員分享了營養餐工作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