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快報》報道,從28日晚開始,一篇關于廣州市越秀區水蔭路小學某班班主任不允許男生課后自由上廁所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并引發熱議。針對此事,目前越秀區教育局已經對當事老師作出暫時停職處理,同時責令學校加強日常管理,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對涉事學生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
根據相關通報,“憋尿”一事系該班有部分男生比較調皮,之前有在廁所內打鬧的問題,涉事老師出于安全考慮,要求男生分批上廁所。這一結果從邏輯上似乎講得通,相關方面對于事件的調查、處置也不可謂不快。但很顯然,綜合目前各方的信息來看,此事還難說劃上一個畫滿句號,事件所給出的教訓也不應該輕描淡寫。
男生調皮也好,為了保住流動紅旗也罷,作為教師都沒有理由要求學生上廁所必須事先批準。這事兒的荒誕不堪一駁。從后果看,一些孩子因為“憋尿”而出現不良的生理反應,也非簡單的“困擾”所能夠解釋。家長面臨這樣的事,意氣難平更是不難想象。尤其值得正視的是,聯系到此前家長與涉事教師的交涉過程,“憋尿”事件的發生可能并非偶然,而只是一個最新的導火索。
目前家長方面所公開的信息顯示,早在去年,該班學生家長就以聯名信的方式,要求校方更換班主任。具體理由如班主任“沒有教學精神”、“不尊重家長”、“沒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存在體罰學生現象。甚至提出過異議的家長,其小孩受到了加倍的懲罰。如果家長在公開信中所列舉的細節屬實,這恐怕就不是此前校方所聲稱的“每個老師可能都有自己的教學方式”所能夠合理釋疑的。校方在此之前面對家長這樣的陳情與訴求,又為何未能給出積極的回應?
涉事教師與學生家長建有交流群,按理說,彼此之間在教育方式和理念上有分歧,完全可以通過交流探討來謀求共識。然而,及至“憋尿”事件爆發并引發公眾關注,事件才得以解決。這至少說明,建群所起到的溝通作用是失效的。教育自有其規律,教師的權威也需要維護,但對于教師的教學行為發表意見和看法,是每個學生和家長的正當權益,校方與當事教師對此都應有積極的心態。退一步講,若此前家長的反饋能夠得到正面的回應,又何至以這樣的方式收場?
傳統教育觀念中,學校和教師往往被賦予了不容侵犯的權威,教師之于家長擁有絕對主導的話語權。但在現代社會,隨著家長權利意識的提升,教師與家長之間越來越趨向于平等性的關系。社會也越來越意識到,教師作為一種相對的“權力”,也需要得到制衡,否則同樣有“變異”、“失范”的危險。這包括學生家長有向教師發表意見的權利,并促成彼此形成良性互動的交流格局。然而這起事件中,教師與家長、校方之間,所展示的顯然是一種失衡的權利狀態。校方倘若能早日就該班家長與教師之間的“分歧”作出調解,事件本不至于等到“鬧大”了再來糾偏。
學校、教師與家長之間存在教育理念上的分歧,實屬正常。關鍵是,這種分歧是否能夠得到合理化的管控,并通過有效的溝通來求取“最大公約數”。這起事件,顯然提供了一個反面教材。當然,現在此事的信息披露主要源自家長方面,涉事教師又是否有難言之隱,也應當有正當表達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