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在學校圖書館五樓的“呼叫中心”實訓基地。
【講述】數十名學生,一學期可獲數萬條個人信息
小明告訴大河報記者,如今在實訓基地實習的學生有60余人,每天8小時工作制,上午8點至12點,下午1點半至5點半。一個學期工作100余天,每天每個人獲取10條機主的個人完整信息,那么,數十名學生一學期能夠獲取到數萬條陌生人的個人信息。
“我們并不是盲目撥打電話的。”小光說,近期他們利用網絡系統撥號軟件撥打的是商丘地區的電話,而獲取的商丘地區的個人信息將來會提供給保險公司。
小光說:“這些信息不是無償提供給這些公司的,而是以每條個人信息4至8元的價格出售。”
學生們向記者提供了十余份平時作業平臺的現場圖片。圖片中顯示作業平臺頁面有“被叫號碼”、“座席工號”、“業務活動”、“呼叫結果”、“質檢結果”等內容,此外,上面還顯示有數十個已撥打的電話的登記情況。“業務活動”一欄顯示為“商丘泰康人壽贈險”或“泰康人壽贈險許昌”。
大河報記者隨機撥打了一個尾號為“5713”的商丘地區號碼,該號碼于2016年11月28日被撥打成功,且登記有機主的姓名、家庭住址以及出生日期。據機主陳先生證實,前一段時間有一名女子撥打他的電話,以“調查污染環境”為由,詢問陳先生“商丘的路堵不堵?”、“衛生搞得怎么樣?”、“有沒有看到環衛工人”等問題,隨后又詢問了陳先生的姓名、家庭住址、出生年月等個人信息。
陳先生認為是問卷調查,未引起重視,隨口將自己的姓名等信息告知給對方。
另外,報料學生說,除了商丘,洛陽、濮陽、漯河、許昌等地他們已經撥打過之外,甚至省內外多家通訊公司也和實訓基地有業務往來,一些地市還被“騷擾”過多遍,“因為搜集的信息沒有達到要求,又返回來重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