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齒狀的白色邊緣,膠片般的影像質感,在濃妝艷抹和美顏修圖盛行的當下,依然有照相館堅守著幾十年來的傳統技法。而在生日、年節,去“大北”拍上一張紀念照、全家福,已成為不少北京人代代相傳的“儀式感”。
現場
有質感的照片 是這么擺拍出來的
“小飛機,小飛機,飛到天上去……”鏡頭前,一位約莫兩歲的小男孩坐在高凳上“孤獨”地搓著衣角,對幾米外父母“看這里看這里”的召喚充耳不聞,卻在攝影師念兒歌的節奏中漸漸抬起頭。
一邊彎腰拍手,攝影師一邊退至相機所在位置并緩緩站直,孩子的視線也一路被吸引過去。另一位攝影師抓緊機會趕快“咔嚓”,單人照順利搞定。
當爸爸媽媽抱起小男孩準備拍全家福時,他又自顧自沉浸在“玩手”的樂趣中。似乎早有預料,攝影師不慌不忙拿出一個粉色的小豬玩偶,伸到孩子面前搖晃,“勾”住他的目光后立刻退回幾步,“唰”地一下將玩偶“降落”在鏡頭上方。如此幾次后,手拿玩偶的攝影師更“調皮”地將其放在了負責拍照攝影師的頭上,孩子不但配合地仰起頭,還“咯咯”笑出聲來。
一組全家福拍完,總共用去了十來分鐘,兩位年輕的攝影師都已有點微微出汗。另一間影棚內,兩位耄耋老人身著唐裝,一坐一站。在攝影師“爺爺手搭在奶奶肩膀上”、“奶奶的頭向爺爺方向偏一點”的指揮中,略有些羞澀地調整著姿勢。一旁圍觀的兒女忍不住掩嘴偷笑,竊竊私語。
各間影棚忙得不亦樂乎,外面的沙發區更坐滿了等待的顧客。這是“大北照相館”前門店的一個普通周日上午,開門不久便已人聲鼎沸。嘰嘰喳喳滿地跑的孩子,坐輪椅的老人……不少顧客都是舉家出動。近百年的傳承,使得人們來這間老字號照相館多了幾分莊重的儀式感。盡管如今想要拍照,怎么也得等上兩三個小時,大伙兒臉上卻不見焦躁,仿佛等待也成了儀式感的一部分。
發展
全家盛裝來拍照,儼然成了社會時尚
與許多“老字號”一波三折的發展歷程不同,大北自創辦起一直生意興隆,似乎從未有過經營困頓。
“最早是1921年,一位叫趙雁臣的照相館學徒創建了大北照相館,選址在大柵欄西街的石頭胡同。”大北副總經理、59歲的趙增強介紹。作為當年“八大胡同”之一,石頭胡同地處繁華,周邊戲樓茶館林立。腦筋活絡的趙雁臣選擇以戲裝照為主營業務,準備了青衣、小生等各式各樣扮相的服裝,讓票友在拍照中過足戲癮。
此外,大北還提供各類中西禮服、學生服,其新潮程度遠超其他照相館。嘗鮮的顧客絡繹不絕,六個化妝間連軸轉,風頭一時無兩。
1956年經過公私合營,大北照相館被收歸國有,并遷址到現在的前門大街。雖然戲裝照在特殊時期被禁,由于底蘊悠遠,大北的人物肖像照仍領先于京城其他照相館。“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開大會,給機關團體拍照,都是我們負責。到現在60多年了,這是一大業務。”趙增強介紹,門市這部分,也漸漸發展出兒童照、全家福等類型,“主要服務工農商學兵。”
1975年,18歲的趙增強從技校攝影專業畢業,來到大北當學徒。經過半年實習,于1976年3月3日轉為正式職工。在他印象中,伴隨改革開放,兒童攝影、人物藝術照等十分流行。全家盛裝到大北來拍照,儼然成了社會時尚。
“那會兒一個月才掙30多,一張4寸照片一元多,誰也不可能老照,所以節假日最忙。”趙增強回憶,店里設了服務臺,有專人叫號,熱鬧程度堪比現在的醫院排隊掛號。而一大家子數代同堂,幾十人“出動”,擠在影棚里拍照,那份熙熙攘攘的隆重也成為不少老職工們難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