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再次觸動公眾敏感神經
成長的噩夢如何避免
12月上旬的最后兩天,關于北京中關村二小一位10歲學生被欺凌事件的報道,在自媒體、公共媒體間迅速傳播,隨之引起廣泛討論。
輿論的關注始于一篇名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這位母親講述了自己就讀于中關村二小的兒子被兩名男同學堵在廁所,用沾染尿漬的廁所紙簍扣在頭上的經過。她的兒子因此產生了應激性心理創傷。
短短幾天,圍繞事件的不同聲音持續發酵。中關村二小首先在其官方微博、微信上作出回應,稱“學校還將做持續努力”,并呼吁“讓教育問題回歸校園進行處理”。11日上午,北京市教委鄭重表示,將“認真貫徹落實相關文件,妥善處理中關村二小學生受傷害一事”。
盡管事實有待進一步還原,但“校園欺凌”再次觸動了公眾敏感的神經,這一次似乎離得尤其近。我們也該追問:當欺凌發生,我們該怎么辦?
玩笑和欺凌如何區分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屢屢發生,甚至會升級演變為“校園暴力”。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公布的一份針對10省市5864名中小學生的調查報告顯示,32.5%的中小學生表示“偶爾會被欺負”,而6.1%的中小學生表示“經常被高年級同學欺負”。浙江大學一份針對“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顯示,49%的青少年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而87%的青少年曾遭受過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
這樣大概率的數字讓“校園欺凌”這四個字顯得十分沉重。但在青少年的世界里,玩笑與欺凌,打鬧與傷害,并不是涇渭分明的,很多青少年對校園欺凌乃至暴力的惡劣性質依然沒有明確的概念。甚至在很多成人看來,孩子之間的事情不會嚴重到哪里去。
在中學擔任心理教師的王芳向記者描述了“玩笑”與“欺凌”之間的差異:“‘欺凌’是指以大欺小,以強凌弱,帶有明顯的主觀故意,時常伴有威脅、恐嚇、打罵等暴力手段。而玩笑則是以搞笑取樂為目的,可能伴有嘲諷等語言攻擊,但往往適可而止。孩子有時會開一些過火的玩笑,有時不太容易區分。這就需要老師從平時對孩子的觀察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入手做判斷。”
長期在小學擔任心理教師的溫鴻洋說出了她的判斷:“孩子在成為受害者之前,其實已經有很多表現證明其會成為受害者,這是老師和父母在事件發生前應該關注到的。”
有哪些異常的信號值得關注?溫鴻洋說:“比如孩子的性格是否懦弱、平時與家長和教師的溝通怎么樣?孩子在班級的人際交往情況又如何?以及他們的學業狀況等等。”
而孩子因為什么原因會變成“受害者”?溫鴻洋分析:“一是性格懦弱,二是有一些不討人喜歡的特征,三是缺少親密同伴聯盟,四是沒有有效的及時支撐系統,這個系統主要來自老師和家長。”溫鴻洋表示,“不太討人喜歡的特征”包括“不良的衛生習慣、不當的情緒表達以及不適當的言語”,這些也許聽起來有些刺耳,但它卻可能引發一場實實在在的校園“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