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到對整個抽測現象的印象,除了引體向上大批學生零分外,就是長跑測試中,高三學生跑不過高二學生,高二學生跑不過高一學生的反常現象,“在1000米的測試中,高一尚且有部分同學能跑進4分鐘,然而到了高三,一個班里能跑進4分鐘的已是鳳毛麟角。由于各年級存在補測人數,在最后一批發令的高一高二高三混合1000米長跑隊伍中,我們看到的景象是:高一校服前方領跑,高二校服居中跟隨,高三校服最后掃尾。”
造成這個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高一學生剛剛完成中考體育,無論是不是出于應試目的,至少還是被逼著進行了至少一年的長跑。但進入高中之后,體育地位更加邊緣化,越臨近高考,學生參加鍛煉的積極性越低,結果就是高一學生跑得最快,高二、高三的學生體質越來越差。
在了解到上述“體測”怪象之后,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認為,學生對體育的這種懈怠態度,責任并不全在學生。“是整個社會的人才培養和選拔標準的問題。我們應該承認體育是一個人的一種能力,應該因此鼓勵學生去發展、提高自己的這個能力,但現在并不是這樣。”
我們考了幾十年的語數外等各項文化課,而且可能會越考越難,整個社會都接受這種人才評價和選拔標準,但體育的考試就會引起很大的爭議。當高考指揮棒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的情況下,王宗平一直呼吁將體育以選考的方式納進高考,引導學校、家長、學生去認可體育是一種重要的個人能力,進而鼓勵學生加強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依靠的是學生的自覺行為,尤其是像引體向上、長跑這種必須堅持鍛煉才能出效果的運動項目,學生如果不在日常進行主動的針對性鍛煉,僅僅指望體育課、課間操的運動量,是不可能達到鍛煉效果的。
這也是王宗平認為一定要改變學生對體育的懈怠態度的原因,否則,真正挽救已處于危險境地的學生體質只能是治標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