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給不給“跑腿”,要不要酬金,都是你情我愿的,只要“跑腿”業務把握在合法、合規的范圍內,跟人情味、功利主義沒多大關系。
“雙11”過后,高校快遞數量激增,校園內“求代拿”的需求成倍增長。樂于“跑腿”的學生也從中發現商機,催生了新興的“跑腿經濟”,比如代打熱水、代取外賣等。有人通過“跑腿”,月入3000元,還有人專門通過這種形式創業,建立了”跑腿“網絡平臺。(中國新聞網11月21日)
學生購買“跑腿”服務,可以節省時間,去做更重要或者更想做的事情,從而獲得在時間上的更大自主性。即使是因為懶惰,花錢讓別人“跑腿”,也不會對自己、他人和社會造成任何傷害。
現在的“跑腿經濟”,既能方便作為用戶的學生,也能給提供服務的跑腿者提供一定補貼,實質就是通過小額的資金流動,讓高校里的閑散資源得到更好地配置,拉動高校里潛在的“消費”。這樣看起來,“跑腿”經濟的好處確實不少,其存在理應得到包容。
有人說,“跑腿經濟”會造成高校“功利主義泛濫”和“人情味漠然”,會讓功利和冷漠沾染我們的教育。這種焦慮可以理解,但這個結論來源于對高校功利化的刻板印象,缺乏基于高校現實和“跑腿經濟”本身的理性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