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原書稿做了比較大的調整,加入了自己在網上發表的熱點文章,按照“標題黨”的“范兒”修改了很多章節的題目。市場經濟真夠費勁的!
文字差不多了,出版的明堂更多,而這一次是與體制的對抗。
接觸的出版社接連碰壁,他們給我的答復驚人地相似:內容、文字還好,受眾面太窄。如果作者肯出錢,包銷全部圖書,也可以出。
出版界的“市場經濟”給了我當頭棒喝!“爬格子”絞盡腦汁還不算,還要把自己寫的書花錢買下來再賣出去!我“不想湊合”的老毛病又犯了,“買書號”的事免談!
到后來,陸陸續續還有朋友在幫我介紹出版社,這樣的盛情幾乎讓我麻木了,直到愛丁堡大學中國區首席代表Nini把我介紹給北京出版集團的王總,王總把我介紹給出版商高總,高總把我的書稿運作到作家出版社,于是決定出版了,沒讓我出錢,同時也不給我錢(沒有稿費或版稅)。
與2002年我第一次出書相比,《到英國去》已經變成了我的業務的一部分,并開啟了我的“留學解密之旅”。英國留學的推廣早已不再是“王婆賣瓜”的時代,自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書只是一種儀式、一個標簽,把一切曝光于陽光下,曬一曬親身經歷、尖刻吐槽、非凡的存在感,才是我希望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