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斌:科研之路 興校之計
核心提示: 陳龍斌:科研之路 興校之計
對此,該校黨總支書記、副校長陳龍斌認為,這些成績的取得,很重要的一點是依賴學校所走的“科研興校”之路。“我們要的是在其他學校都發展的基礎上,‘水漲船高’脫穎而出,而不是把別人比下去,才‘水落石出’。”
校長名片
陳龍斌 泉州七中黨總支書記、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全國優秀語文教師,省先進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語文學科骨干教師,省語文學科帶頭人。
在“水漲船高”中脫穎而出
記者: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七中發展迅速,作為學校領導,您認為自己的辦學思路有何區別于其他學校的地方?
陳龍斌:我想這跟我們提出的“科研興校”的辦學理念有很大關系,當然這不只是我個人的想法,是我們學校領導班子的集體構想。
我們要的是“水漲船高”,而不是“水落石出”。從現實情況看,每所學校都在提升硬件設備,都在建設師資隊伍,都在抓管理、抓學習,如果我們也按照常規來做,恐怕很難突出。在現有基礎上,從專業角度出發,做精做強,走科研興校的路子,才能真正“水漲船高”。而事實也證明,我們的思路是對的。
記者:具體到辦學上,你們是怎么做的?
陳龍斌:首先是在“校本課程”的教研上進行改革,我們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做了規劃、引領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比如,在“以老帶新”、“聽課評課”等傳統教研形式的基礎上,我們讓每個教研組都建立人力資源管理的意識和機制,通過各組富有學科特色的教研活動,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和研究能力。
在辦學模式上,我們與加拿大五湖學院聯合辦學,成立了國際交流部,招收“中加班”學生,開創福建省中學與國外聯合辦學的先例。每年學校有專門的英語文化節、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歌唱比賽等。通過這樣的鍛煉,學生在市級以上英語演講比賽中多次獲得一等獎。
自2006年教育部啟動“漢語國際交流基地校”項目,我們又成為福建省6所基地校之一,多次選派英語、語文老師到海外教學,同時接納更多的國外學校、師生的交流、留學活動。2007年我們又與清華大學合作,成為其實驗基地校;去年我到美國訪問,與兩所學校締結為姊妹校,多次進行交流與合作。
把老師打造成科研專家
記者:據了解,您要求所有老師都必須成為各自科研領域的專家,您是用什么樣的辦法,迅速提升教師隊伍的水平?
陳龍斌:我們想了一種方式,就是“任務驅動”。通過編寫校本教材,促進教師在教學中研究國家課程實施的校本化解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電腦機器人初步》,就是在學校電腦機器人工作室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編寫出來的校本教材,對普及相關知識和技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除了校本教材,我們還要求老師編寫教輔,提高自身的研題解題能力。另外,通過學科奧賽和科技創新,促進教師培養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在研究和解決問題中,教師逐漸發展成為這一領域這一方向的專家。
記者:老師的反應如何?最終的效果跟您預想的一樣嗎?
陳龍斌:除了在科研方面提高教師水平,我們也很重視老師的繼續教育。每年學校都鼓勵老師參與碩士、博士研究生學習考試,或參加各級各類培訓,不斷接受新鮮知識,改進教學,提高質量。
目前我們有省學科帶頭人9人,省骨干以上教師19人,市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40人,學科奧賽和科技創新金牌教練25人,研究生31人,含在讀的共有49人。僅去年一年就有24位教師獲得教學設計、課例、教學成果評比、說課比賽、教學技能大賽市一等獎11個、省三等獎3個、省二等獎1個、省一等獎4個、全國一等獎3個、二等獎1個、特等獎1個。
讓學生在學科方面拔尖
記者:現在看來,你們的“科研興校”之路確實造就了一支水平過硬的教師隊伍,但家長更關注的是學生能得到怎樣的發展?
陳龍斌:去年,我們學校獲得了全國“十一五”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全國科研成果一等獎。這是對我校科研改革的肯定。
對學生來講,全面發展很重要,但能在某一方面有所側重和突出,對將來進入大學走上社會都是很有幫助的。比如去年高中畢業的王思一同學,高中階段多次參加全國、世界機器人設計大賽并獲大獎,因此被美國排名前十位的亞利桑那大學錄取。而今年這一屆高三,已經有多名同學因為學科競賽獲獎而被北大、復旦、上海交大等名校現場錄取。
據統計,在學科競賽上,我們繼2008年以27個奧賽一等獎奪得全省獲獎人數第一之后,2010年又以28個一等獎奪得全省第一,并有7名同學進入全國決賽,4名奪得全國一等獎;科技創新奪得電腦國際金牌2枚,銅牌1枚,全國金牌6枚,省級以上獎牌154枚。
記者:有人說,一所學校的發展,不僅要有爆發力,還需要有持久力,七中接下來要如何在科研方面保持前進的步伐?
陳龍斌:目前,我們正在不斷總結科研成果,深化學校教育教學科研。今年起學校推出“七中講壇”,讓老師們總結自己的研究和實踐,以專家的身份與全校學習交流。還多次引進和主辦各級各類研討和觀摩會,讓教師擔任學術交流的主講或觀摩課的教學,促進教師提升。我想,我們不止是要“水漲船高”,還要乘風破浪,穩步前進。(本網記者 葉碧玉)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