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上旬,包括福建在內(nèi),全國各地的博物館迎來暑期研學高峰期。
“太久沒外出旅行了。今年暑假一定要去打卡博物館!”家長、孩子們興致高昂,表達著對汲取文化知識的熱切。
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暑假,針對青少年群體的研學需求,全省147家博物館均策劃了主題多元的假期特色活動,不少博物館利用自身資源和空間,推出研學精品線路和資源包,聯(lián)合學校共同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課堂”。
博物館這所“大學校”都有什么?面對研學游迅猛升溫,博物館又迎來哪些挑戰(zhàn)?請看記者一線發(fā)回的報道。
在泉州市民俗文化展示館內(nèi),學生正在參觀古代青銅編鐘。
各地博物館迎來“花式打卡”
8日,福州一中高一學生張鑫和家人一起搭乘飛機前往山西,開啟暑期旅行。落地后的首站,便是山西博物院。
“每到一個地方,我們都會先去博物館看看,這是我們家的旅行習慣。”張鑫說,“我喜歡中國古代史。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遠古人類和文明的搖籃。晉國曾在此成就霸業(yè),館內(nèi)的珍貴文物有4萬多件,青銅、玉器、石刻都很有特色。我十分想去看看。”
張鑫告訴記者,暑假以來,他班上已經(jīng)有超過一半的同學打卡過省內(nèi)博物館。
7月上旬,八年級學生羅梓航和幾個同學在高溫暴曬、揮汗如雨的天氣里參觀了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這些手寫作業(yè)好工整、好漂亮!”見到百年前馬尾船政學堂學生的手繪圖及筆記,這些初中生發(fā)出了贊嘆的聲音。
在南平市建陽區(qū)“建本”文化展示館內(nèi),學生體驗雕版印刷技藝。
記者從省文旅廳博物館處了解到,為實現(xiàn)平均每2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的發(fā)展目標,十年來,我省新建擴建國有博物館36家,國有博物館增加6家,非國有博物館增加36家。目前,全省共有博物館147家,其中國有博物館104家,非國有博物館43家。
在博物館主題內(nèi)容設置上,融入了“福”文化、紅色文化、海絲文化、朱子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閩都文化、茶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建成了福建民俗博物館、古田會議紀念館、福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福文化博物館等一批特色鮮明的博物館。
這些類型豐富多樣、主題多元的博物館,為群眾打卡博物館提供了豐富的選擇,更為學生群體在暑假中放下書本、走進社會中去親身實踐提供了好去處。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宣教部主任吳秋雯介紹,暑假期間,該單位“福船的故事:從泉州駛向馬六甲”等展廳平均每天吸引3000多人次進館參觀。為豐富參觀者的體驗,博物館還組織學生一起重溫鄭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了解中國輝煌的航海史并手工制作地球儀,踏尋鄭和的足跡。
“中國古代瓷器上常有花鳥、山水、人物等圖案裝飾,這些紋飾的作用只是為了裝飾嗎?背后蘊藏著中華民族怎樣的傳統(tǒng)文化和美學?”9日上午,講解中國古代瓷器發(fā)展歷程的廈門市博物館工作人員面前,圍著一群聚精會神的小學生。
暑假期間,該博物館針對學生群體已經(jīng)開展了多種研學項目,其中“三千年前的長江之旅”和“瓷上的風景”兩個系列特別火爆。
據(jù)介紹,該博物館以近年來引進的外展題材為依托,每半個月就會為青少年推出一期“開啟溯源中國歷史、探尋中華文脈”的博物館研學之旅。不僅如此,該博物館還聯(lián)合廈門市政協(xié)文史學委、思明區(qū)教育局推出“博史鑄今 傳承不息——文博思政課”夏令營,吸引不少學生報名。
9日,福建博物院,“福航天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中國白·向世界”等展廳里人頭攢動,來自省內(nèi)外的大小游客或駐足凝望,或細聽講解。
在接受記者隨機采訪時,超過一半的家長表示“不是第一次帶孩子逛博物館”,一些孩子甚至帶著自制的打卡本,記錄自己曾經(jīng)走過的博物館和最喜愛的文物。
在永安市中央紅軍標語博物館,學生們參觀館內(nèi)珍藏的紅軍標語,認真傾聽講解員講述紅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