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的這點捐款
是我應該做的貢獻”
5月4日
時逢北京大學125周年校慶日
“敦煌女兒”樊錦詩回到北大
捐款一千萬元人民幣
設立樊錦詩教育基金
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學研究
此次捐贈的資金
包括樊錦詩近年來
獲得的多項獎項的獎金
在此基礎上
為了使基金本金能達到1000萬元
樊錦詩又將自己多年的積蓄捐出
捐贈儀式上,樊錦詩說
“做人不能只為自己打算
一定要使所得獎金
用在有益于社會發展的事業上”
一生擇一事
樊錦詩將半生歲月交給了敦煌
無怨無悔
1958年,樊錦詩進入北大考古專業
在洋溢著兼容并包風氣的未名湖畔
她沉浸在求實創新的學術氛圍里
接受了頂尖的考古學教育
受到了北大精神文化的熏陶
并找到了一生所愛
1967年,樊錦詩與丈夫彭金章在敦煌
1963年畢業后
攜著師長傳授的知識和諄諄教誨
帶著一個北大畢業生的使命
樊錦詩遠赴敦煌
初到敦煌時
“洞內是神仙世界、藝術殿堂
洞外是飛沙走石、黃沙漫天”
但戈壁艱苦的生活條件
并未讓樊錦詩打退堂鼓
1962年秋,宿白、常書鴻、李承仙與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實習學生(樊錦詩:左三)在莫高窟大牌坊前合影
幾十年來
她走遍了莫高窟的每一個洞窟
看遍了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
守望著莫高窟里的
歷史滄桑、文化紛繁
她將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以及弘揚、管理工作
當成了終身事業
1964年,樊錦詩在敦煌工作
1987年,莫高窟被批準列為
我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
申遺的申報材料全由樊錦詩手寫
后來在她的推動之下
一系列保護條例和保護規劃出臺
為了讓敦煌石窟的文物信息
永久保存、永續利用
樊錦詩又帶領團隊
建立起系統的“數字敦煌”資源庫
敦煌文化與藝術真正地
走出洞窟、走向世界
除了考古研究和保護工作
樊錦詩還操勞著各種管理工作
從食堂的飯菜口味到員工住宿
從為研究人員爭取出國進修的機會
到整個研究院的團隊管理和協調
樊錦詩盡一切努力
為研究人員
創造更好的研究與生活環境
在大漠的日日夜夜
埋首工作的同時
樊錦詩心中始終牽掛著母校
2018年,樊錦詩為北大120周年校慶
撰寫紀念文章《從北大到敦煌》
娓娓道來的往事里
蘊藏著她對母校的切切深情
2018年12月18日
樊錦詩榮獲“改革先鋒”稱號
翌日,她便回到母校與師生座談
回顧自己與敦煌的情緣
她關注北大考古學科的發展
也惦念自己的學弟學妹們
多次以書信、演講、寄語等形式
與同學們交流
2019年
她在書信中對新生殷殷囑咐
“做有博大胸懷
和仁愛境界的北大人”
2020年
她又寄語考古文博學院的新生
要有沉潛大隱的心態和準備
將個人追求
融入考古這一神圣的事業
樊錦詩常說
北大的精神和學風
深深浸入了她的思想
滋養了她的一生
教會了她不忘報效祖國
不忘所從事的事業責任重大
不可懈怠絲毫
必須竭盡全力為之
2019年
“敦煌學研究中心”在北大成立
樊錦詩任名譽主任
現在,她捐贈設立的
樊錦詩教育基金
成為北大與敦煌學的
又一個重要節點
北大與敦煌的故事
薪火相傳、華章待續
“干了一輩子
總是不由自主地想敦煌”
何為守一不移?
樊錦詩所言即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