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脊髓全斷的實驗鼠體內植入一種類神經纖維,一段時間后,下肢癱瘓的實驗鼠恢復了運動功能。近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研究員王秀梅團隊基于生物3D打印技術成功研發了一種有生命的類神經纖維,在實驗中展現了優越的神經再生能力,為醫學領域的脊髓損傷修復、組織再生修復等提供了新的治療視角。
因外傷、疾病導致的脊髓損傷,通常會造成下肢癱瘓等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目前在醫學界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研究發現,生物3D打印技術目前已廣泛應用于體外疾病模型構建與藥物篩選中,在構建仿生類組織上有很大的開發潛力。”王秀梅介紹,基于該技術,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有生命的類神經纖維,由類似于天然細胞外基質的水凝膠包裹著高密度的神經干細胞組成,纖維定向排列組成纖維組織,能精準適配脊髓損傷區域大小,可作為移植物進行修復治療。
“這種類神經纖維不僅具有生命力,還有顯著的修復能力。”王秀梅說,研究表明,生物水凝膠為神經干細胞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長微環境,保障了神經干細胞的高存活率,在體外、體內均可分化為功能性神經元。同時,類神經纖維植入體內后,可以促進神經形成突觸,重塑神經回路,修復截斷的脊髓,恢復運動功能。
該技術在實驗鼠身上成功應用。實驗視頻中,脊髓全斷的實驗鼠在鐵網上僅靠前肢艱難爬行,后肢向下耷拉著,無力攀爬。實驗人員向其體內植入類神經纖維一段時間后,實驗鼠后肢先是可以自主向上抬起,最終可以支撐身體,向上爬行。
“研究利用3D生物打印構建的類神經纖維展現出了優越的神經再生能力。”王秀梅表示,3D生物打印技術的可定制性,也為個性化修復脊髓損傷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案。該成果日前已在線發表在生物材料領域期刊《生物活性材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