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也是是農歷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北方小年。而在南方小年,一般是農歷臘月二十四。小年往往被視作忙年的開始,準備年貨、打掃衛生、整理家務、祭拜祖先,干凈團圓、過個好年,寄托著人們辭舊迎新的美好期盼。
小年有哪些傳統習俗
祭灶
祭灶,是一項古老的習俗。在古時候,我國多數地方家家戶戶的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其為“灶君司命”。灶神的職責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祭灶在我國起源甚早,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禮記》「禮器」篇。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我國民間百姓對“衣食有余”夢想追求的反映。坊間流傳:“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其實,小年不分“官小年”、“民小年”,只是在不同地方小年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同地方的官、民小年是相同的。
清代以前,多數地方祭灶是定在臘月二十四這天。如晉周處所作的《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又如范成大的詩《祭灶祀》:“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還有明代于謙的《臘月二十四夜口號》。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臘月廿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廿四祭祀。《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于臘月廿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多在臘月廿三祭灶。
小年這天,也是傳統意義上民間祭灶的日子。小年這一天人們不僅會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瓜、糕點等,也會把舊的灶神畫像換下來,貼上家家戶戶“請”回來的一幀新灶王像。
掃塵土
小年這一天,還是掃塵的日子。過小年意味著離過春節不遠了,小年這一天人們通常會徹底打掃室內衛生,俗稱為掃塵。而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為迎接新年做好充分準備。 這一習俗也流傳到了現代。人們把從小年開始到除夕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這天都要打掃環境,清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吃灶糖
小年這一天,還有吃灶糖的習俗。灶糖起初為祭灶、辭灶時的供品,主要原料是麥芽糖,還有一種是江米磨粉加飴糖所制。因灶糖多做成圓形,似瓜,中空,所以也稱“糖瓜”。灶糖的粘性特別大,入口粘牙,故又稱“膠牙糖”。北京俗稱“關東糖”,因是按關東傳統制法做成。上海、江蘇的灶糖呈元寶形,也稱“糖元寶”(揚州人還在灶糖上插一條蔥綠的喜花,叫做“元寶灶飯花”),或稱“廿四糖”。山西地區則統稱“麻糖”。此外,還有做成荸芹、葫蘆、小雞、小鴨等各種形狀的灶糖。
人們認為灶糖富有粘性,用糖祀灶可以粘住灶王爺的嘴,使他上天后無法說人的壞話和過錯;又因為其味甜,灶王爺吃糖后嘴甜,就會多說好話。
剪窗花
小年通常是在為過春節做準備,而剪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窗花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是剪紙品種之一。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干凈,不留一點污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婚嫁
過了小年,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