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最近,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相繼公布了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報告,僅剩不到10所暫未公布。從去年下半年開始,“95后找工作不看工資”“95后秒辭”等話題就頻頻登上熱搜,“史上最難畢業季”等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自2017年9月“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公布之后,眾多高校剛剛出爐的2018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可謂是“雙一流”建設實施以來高校的第一份就業成績單。在種種壓力之下,這份“成績單”頓顯格外亮眼。
記者對已經公布的30余所高校的就業質量報告進行數據分析發現,畢業生到基層、西部地區就業的人數逐年增多;民企超過國企成為就業新高地,不少高校畢業生平均年薪超過10萬元;用人單位超九成對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感到滿意,絕大多數畢業生也對自己的就業去向表示滿意。
截至發稿,記者共統計了34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就業數據。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山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國防科技大學、鄭州大學、新疆大學暫未公布,不在此次統計之列。
京外就業成為大趨勢,基層就業人數增多
一直以來,“北上廣”是高校畢業生心中的“白月光”,即使沒戶口,去一線城市闖一闖也是不少大學生的共識。然而記者梳理后發現,一流高校畢業生的京外就業率普遍超過50%。
北京的8所一流高校中,共有6所公布了京外就業率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北大、清華這樣的頂尖學校在內,其京外就業率逼近甚至超過50%。其中,北京大學為60.53%,清華大學為59.8%,中國人民大學為54.09%,中國農業大學為54.68%,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最低,為48.02%。
隨著大學生留京的難度越來越大,不少京內高校的在京就業率連年下降。截至2017年,清華大學京外就業率逐年提高并連續6年超過50%。北京理工大學2018屆本科生在京就業率47.55%,較去年下降5.55%;研究生在京就業比例為58.87%,較去年下降1.36%。
京外高校的京外就業率更是普遍在90%以上。其中,北方高校京外就業率略低于90%,例如山東大學為89.91%、東北大學為82.4%、大連理工大學為86.09%、哈爾濱工業大學為83.76%。
此外,近20所公布具體數據的高校京外就業率超過90%,例如浙江大學為95.58%,南京大學為94.99%,武漢大學為94.16%,廈門大學為96.1%。華南地區的高校京外就業率更是接近百分之百,華南理工大學本科畢業生京外就業率高達98.42%,東南大學為98.46%。
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基層就業的政策紅利和發展空間優勢明顯,去基層就業也正成為越來越多名校畢業生的選擇。據統計,北京大學共有562名學生赴基層和西部就業,清華大學共有288名畢業生到基層公共部門就業。
對于地理位置靠近西部的名校而言,畢業生的西部就業率更是可觀。西安交通大學的畢業生西部就業率為46.14%。蘭州大學西部就業率高達53.22%,身處祖國腹地的四川大學基層就業人數更是達到了2241人,西部就業率高達60.57%。
事實上,2018年的一項針對大學生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趨勢。中國青年報社聯合問卷網對1976名在讀和已畢業的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2.3%的受訪大學生考慮到基層就業,75.9%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到基層就業對自身發展影響大。
北京大學醫學部護理學院2018屆本科畢業生高尚尚成為一名選調生,如今在西藏工作生活。他表示,之所以這樣選擇,經過了多方面考慮。“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緣,大學4年來的學生工作、社會實踐和志愿活動其實也在某種層面上堅定了我的選擇。通過社會實踐深入基層后我意識到,基層的醫療、教育方面太需要提升了。我從大二開始了解各個省市的選調生政策,3年后才決心去西藏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