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轉專業不能按計劃實習
今年9月,學校給學生家長寄了幾封快遞,其中有“學籍注冊登記表”等內容。但在這份表格中,可以注冊的專業沒有高鐵乘務,“注意事項”一欄中還注明,超過學校規定期限未注冊又未履行暫緩注冊手續的,學校可予退學處理。
林陽回憶,一開始,學校要求轉專業,班里大部分同學都不同意。“最初只有兩三個同學簽署了轉專業協議”。
在她的印象里,后期,學校經常找學生談話,談“轉專業的利弊”,“好多同學實在沒辦法了,只好同意學校的要求”。
林陽等多名學生表示,學校告訴她們,要么簽署轉專業協議,然后按照學校的安排前往武漢實習;要么就繼續耗下去,到最后沒有畢業證,沒有學籍。未發放的補助也成了條件,學校承諾,只要學生同意轉專業,就可以將沒發放的國家貧困生助學金一并發放。
已經簽了協議的30名學生,目前已經按照學校的安排前往武漢實習。但這些學生反饋稱,他們實習的內容是空乘服務,每天8節課,都與空乘服務專業相關,除了化妝禮儀等課程內容,其余和高鐵乘務專業沒有關系,更和轉專業后的旅游管理沾不上邊兒。
這些學生還反映,一開始,學校并沒明確不轉專業就不能到武漢實習,也沒有向學生說明到武漢后具體實習的內容是什么,只是讓所有同學簽署實習安全責任保證書。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安全責任書中,也包含了同意轉專業的內容。
對此,季冬梅解釋,考慮到這些學生雖然學籍是旅游管理專業,但以前畢竟是高鐵乘務專業,對于這一專業興趣較高,積累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且學生也強烈要求進行高鐵乘務專業的實習,“因此學校在實訓方面安排了空乘類的培訓,因為和高鐵乘務有共通之處,學生將來也能有更好的就業方向”。
她說,對于在實習安全責任書中添加了轉專業內容的協議情況,自己并不知情。
旅游管理專業“入侵”原班級
目前,高鐵乘務班里只剩5名同學未簽署轉專業協議。林陽回憶,后來,學校老師出面,同意大家繼續就讀原專業,但并未具體告知學籍和畢業證情況,只讓她們繼續回校上課。
這些學生回到了學校。令她們沒想到的是,更加難熬的情況出現了:學校將旅游管理班的學生臨時調到了林陽所在的教室。
從未接觸過旅游管理專業,甚至連相關的課本都沒有,林陽等5名學生就這樣跟著旅游管理班上了4天的旅游管理課程。
意外還是出現了。這些學生的家長前去教室了解上課情況,拉扯中,林陽被推倒在地。因為害怕在學校也會發生類似的情況,事發后,她們一直待在家里。但按照學校的規定,學生必須按教學計劃上課,否則會得到相應的處理。這些學生也不知道,怎樣才能盡快結束這場消耗戰。
為什么旅游管理班會來到林陽她們的教室?季冬梅表示,目前,這5名學生已自動放棄實習,但學校為了對她們負責,依然給她們開設相關課程,讓她們正常上課。
“按照學校正常的教學規劃,目前相關的專業課程已經全部結課,現在只能安排這5名學生進行一些例如語文、英語等人文類的課程,因為教室場地有限,只好安排她們和旅游管理班的學生一起上課。”她說。
程曉的家長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事實上,去該校讀書時,程曉最開始被錄取到了經濟貿易系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但在學習還沒滿1年的時候,學校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將他轉到了高鐵乘務專業。
“當時學校說,由于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的班級學生太少,為了減少成本,要將所有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的學生轉至高鐵乘務專業。孩子覺得高鐵乘務專業也挺不錯,加上還有兩年學習時間,同意了學校的要求。”但未曾想,被要求轉專業的事情又一次發生了。
季冬梅稱,高鐵乘務班30名學生已經轉了專業,只有5名沒轉,證明學校的處理方式還是能夠被大部分的學生和家長所認同,是合情合理的。“在學校方面,已經把這一事件對于學生利益的損害降到最小了”。
至于學生的損失,季冬梅表示自己沒辦法給出意見,這件事也不是自己能解決的。“出現問題確實是學校的錯,學校在努力處理和解決,如果學生和家長不配合,那也沒有辦法,高鐵乘務專業已經不存在了。”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致電收購該校的北京北方投資集團,對方稱對此事并不了解,隨即掛斷電話,再撥打一直無人接聽。記者又聯系到明達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周凱猛,在說明自己的身份及咨詢的相關問題后,他掛斷了電話,之后多次撥打均未接通。
“到現在學生和家長沒有一點兒選擇權,學校讓學什么專業,學生就得學什么專業,如果不聽學校的安排,就不發畢業證,也沒有學籍。我們根本沒有途徑表達自己合理的訴求。”程曉的家長表示很無奈,“從沒想過送孩子去學校讀書竟成了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