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最孤獨”小學一師一生:80后老師身兼數職堅守7年
學生人數從16年前最多時候的200多人,銳減到現在只有1名,但一切都在照常運轉。“80后”劉濤身兼校長、老師、廚師以及保姆,在此堅守了7個年頭,感受了太多溫暖、辛酸和無奈。這就是焦作市博愛縣寨豁鄉建民小學,一個與城市學校的喧鬧、擁擠和繁華無緣的山區小學。11月13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來到這里,記錄下了這所引發多方關注的“巴掌小學”的日常。
唯一的學生感冒了,老師到家探望
11月13日下午1時45分,博愛北山上晉豫交界地帶大霧漸散,冷風吹過,空曠的山間更顯清涼。
轉過多個坡度很大的盤山公路、駛過河谷間的一座小橋之后,陳迎新的家出現在村頭的小水泥路邊。這個隸屬博愛縣寨豁鄉小底村的地方,交通明顯不便。
見到小底小學老師劉濤趕來,陳迎新的父親陳擁軍迎到了門口。堂屋內,今年8歲的陳迎新躺在床上,蓋著被子,睜著眼睛。床頭桌子上,放著她的厚衣服,以及作業本、教科書和她畫的涂鴉畫。
在堂屋的另一張桌子上,放著泥塑的動物、騎士、娃娃等造型,涂著顏料,惟妙惟肖,十分動感。問及這些泥塑是不是她做的,陳迎新說,這都是她自己捏著玩的,“我喜歡捏著泥巴玩,喜歡畫畫。”
家里的墻上還貼著小迎新所得的好幾個獎狀,有三好學生、學習標兵等榮譽。獎狀旁邊,還有粘貼的很多不同內容的繪畫,同樣傳神。
“妞前幾天感冒了,老是想睡覺,中午剛輸完液。”42歲的陳擁軍說,孩子今年在寨豁鄉小底村小學上二年級,這一感冒,已經兩天沒有去學校了,“一直盼著說去學校”,“不過你估計也知道,這學校就她一個學生了。”
“可長時間我都沒玩過老鷹捉小雞了”
看到老師和眾人前來探望,并問“想不想去上學”時,小迎新坐了起來,精神狀態也明顯好了不少。
在被媽媽穿了厚衣服、裹上圍巾之后,她下床,隨后坐上爸爸的摩托車,一起趕往大約三四公里外的學校。
距離青天河景區不遠的這所學校,位于小底村內,大門上方還有“建民小學”的字樣,主體建筑是一幢兩層的樓房,上下大約有七八個教室,院內兩邊還各有一排舊平房。
不過,這幢教學樓,目前只有門口右側的一間教室和左邊的一間活動室在用,其他教室里邊已經非常破敗,加上漏水,幾乎荒廢。教室內,柜機空調、投影儀和可活動的黑板等硬件還算不錯,可最與眾不同的是,這個教室內,只有中間一套學生桌椅。
在講課時,出生于1982年的劉濤不管是對語文還是數學,都是循循善誘,十分認真,小迎新同樣精神集中,兩人一問一答,講授算是十分默契。
課間時間,小迎新放下手中的書本,來到學校空場內的一個轉轉圈玩具前,一個人坐在上邊,玩了起來。
“可長時間,我都沒玩過老鷹捉小雞了……”小迎新說,她的學前班、小學一年級、二年級都是在這里讀的,小朋友們最多時候有8個,今年到現在就剩她一個人了,“沒有小朋友跟我玩了。”
“只要還有學生在,我就會認真負責到底”
畢業于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劉濤,2000年開始在寨豁鄉中學教學,2012年到寨豁小學小底村教學點,今年已經從教了18個年頭。
“剛來時候,這里7個學生,2014年10個學生,2016年12個學生,今年只剩下陳迎新一個學生了。”他說,小底小學建校時候,村民王建民捐資了30萬元,校名也被命名為建民小學,在2000年曾為完全小學時最多有200多名學生,后來成為寨豁小學教學點,不少學生被集中后,各教學點的學生人數就更少了。
“即便是集中上學了,寨豁小學也只有25個學生。”劉濤說。
負責全鄉各教學點管理的博愛縣寨豁中學副校長毋中心說,目前,寨豁小學共有3個教學點,除小底教學點外,下嶺后教學點也是一個學生、一個老師,而茶棚教學點已經沒有了學生,也沒有了老師。
“全鄉自然村96個,行政村24個,人口一萬三千人,面積150萬平方公里,教學點共有90個左右,最多的也只有92名學生。”毋中心說。
“小底村的教學點只到二年級,今年過了,小迎新該讀三年級時候,估計也要離開了。到那時候要是沒有孩子們過來,這個教學點就……”談及未來,劉濤語氣沉重,甚至有些哽咽,更顯迷茫,“村里、鄉里、縣里都這樣重視,購置器材,設立活動室,粉刷教室,可生源成了難題。”
“我想說的是,只要我在這里一天,我就會負責到底一天,做好我該做的工作,哪怕是只有一個學生,因為我的教學,可能是孩子們一輩子的希望。”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