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天公有什么講究和禁忌?
祭拜公的儀式相當隆重,在正廳天公爐下擺設祭壇,一般都是用長板凳或矮凳先置金紙再迭高八仙桌為“頂桌”,桌前并系上吉祥圖案的桌圍,后面另設“下桌”。“頂桌”供奉用彩色紙制成的神座(象征天公的寶座),前面中央為香爐,爐前有扎紅紙面線三束及清茶三杯,爐旁為燭臺;其后排列五果(柑、橘、蘋果、香蕉、甘蔗等水果)、六齋(金針、木耳、香菇、菜心、菀豆、綠豆等)祭祀玉皇大帝;下桌供奉五牲(雞、鴨、魚、卵、豬肉或豬肚、豬肝)、甜料(生仁、米棗、糕仔等)、紅龜粿(像龜形,外染紅色,打龜甲印,以象征人之長壽)等祭玉皇大帝的從神。
拜天公的祭典,自初九的凌晨開始,一直到天亮為止,但俗傳因為天不的神格非常尊貴,因此越早敬供越有誠意。在這一天前夕,全家人必須齋戒沐浴(如今神明崇拜形式越來越人性化,沒有了條條框框的束縛,基本只保留了擺供品和拜拜)。家家戶戶都在正廳前面,放置八仙桌,搭起祭壇供桌,并面線塔,另設清茶三杯,還有甜粿、社龜,到了時辰,全家整肅衣冠,按尊卑挨次上香,行三跪九叩禮拜。現代一般信眾則往往只有上香祝禱而已,祭拜完成后燒天公金、天公座。
初九當天,以莊嚴敬畏的心情舉行祭拜,有些天公信仰盛行地區的信眾更會慎重的在半夜先于家中敬拜天公后,再前往鄰近的天公廟上香獻敬。禁忌包括禁止家人曬衣服尤其是女褲、內衣,不可以隨意對外傾倒便桶、不可以口出穢言,以表示對玉皇大帝的尊敬;祭品如果要用牲畜的,一定要用公雞、不能用母雞。若是要還愿時,必須用全豬或全羊。有些虔誠的家庭以為在家里祭拜還嫌不足,會連夜趕往各地的天公宮廟禮敬,每年農歷大年初八便燈火通明,熱鬧非凡。
有詩為證:
正月初九五更天,三牲五谷放桌邊。
一家老少站相依,一拜豐收財運添;
二拜健康笑瞇瞇,三拜團圓不分開。
真心許愿嘴要甜,響炮共慶天公生。
閩臺民間傳說
閩南與臺灣漢族民間的神明許多是屬于想像神,人類為要探究宇宙萬物的奧秘,便由離奇的思想形成了神話。神話便是由于實在的事物而產生之幻想故事。所以閩南與臺灣漢族民間的想像神許多來自神話。所以古代人很容易想像神明界也有最高神,神格至尊玉皇大帝,簡稱玉帝,俗稱天公。宇宙中一切的神明,都是在他的統轄下,沒有天地以前,就先有了他,天地萬物由他而創造,他本身永住天上,但委派諸神到世間來觀察人間的善惡,因此,他可以說是統一神,神格至尊,一般人信奉他為至高無上之神。
漢族民間認為農歷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謂的“玉皇誕”,閩南與臺灣俗稱“天公生”。是日道觀要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式,誦經禮拜。家家戶戶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舉行最隆重的祭儀。此日待人處事皆講求和氣,不可冒犯天神。許多道教觀都有慶祝以對天公的感恩,尤其是福建人更重視天公誕這個日子,為了紀念其先人為避追殺,在新春期間躲進甘蔗園里避難,而脫離險境。故后人在天公誕時還特別用甘蔗來拜天公;有的還請法師來做法事以祈求天官賜福。
天公生當日也有“安太歲”的儀式,當年生肖沖犯太歲的人便可以到廟中,寫上自己的姓名、年歲,再添一點香油錢,委由廟方負責供奉即可。另有一個安太歲的方法:年初時在家里用平日盛米的米筒圍上紅色片作爐,寫上“太歲星君到此”,再每日供奉即可。
中國北方過去還有舉行玉皇祭,抬玉皇神像游村巡街的習俗。十二月二十五日傳稱是玉皇大帝下巡人間的日子,舊時道觀和漢族民間都要燒香念經,迎送玉皇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