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媒大學,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扛起攝像機,在中國的城市中走街串巷。他們通過鏡頭,展現了來華留學生眼中的中國。
學中文難點在哪兒?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2016級國際新聞與傳播碩士班的留學生來自澳大利亞、泰國、意大利、喀麥隆等16個國家。他們拍攝的“留學生鏡頭下的中國故事”系列片,展現了來華留學生眼中的中國。說到學習中文,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感受。
張天粟是澳大利亞華裔,四五歲時開始學中文。說起學中文的原因,他想起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年,我們從澳大利亞回國探親,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有一天睡午覺前,爸爸說給我買玩具。但我醒來后,發現家里只有我和爺爺,感覺被騙了,就開始哭鬧。爺爺聽不懂我說的英文,認為我可能餓了,就帶我下樓買吃的。剛下樓,我就咬了爺爺的手,然后在院子里又跑又鬧。發生了這件事后,回到澳大利亞,父母就給我報了中文補習班。”
說到學中文的感受,張天粟說:“剛開始學漢語,感覺量詞最難,例如‘一只貓’‘一條褲子’……現在感覺最難的是成語。因為不了解其背后的典故,理解起來有難度,更別說運用了。”
來自意大利的留學生福洋月認為,學中文最難的是聲調,“因為意大利語沒有聲調,對我來說中文的聲調很復雜”。
來自泰國的留學生林菲則認為,學習漢語難在每個字詞的意思都不一樣。
談到學漢語的方法,多與中國人交流、看帶中文字幕的電視是來華留學生公認的有效途徑。
“多與中國人聊天,不僅可以練習中文,還能交到朋友。”福洋月說,“我喜歡看中國動畫片和歷史劇。因為很有意思,還能了解中國歷史。”
張天粟練習中文的方式是看帶有中文字幕的動畫片,“這樣可以強迫自己學中文”。
林菲外出旅游會強迫自己溝通交流,因為“旅游是提高漢語水平的有效方式”。此外,林菲也會通過看中文電影、綜藝節目等練習聽力。
對于來華留學生如何學好中文,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非虛構電視的課程負責人陳欣鋼副教授建議學校提供更多針對來華留學生的相關課程,如古詩文課、寫作課、中國歷史文化課等,“還要鼓勵來華留學生多用漢語交流”。
用作品展現中國
“我有許多朋友和家人目前都面臨著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所以我和我的團隊以相關話題為主題進行拍攝。”張天粟團隊的作品《贏在起跑線》拍攝的是一名中國小學生,記錄了這名學生上各種輔導班的過程。
林菲及其團隊也將鏡頭對準了中國教育。他們的作品《責任》,記錄的是兩個中國家庭。她說:“我們選擇關注中國的幼兒教育,因為可以從不同的維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來自波蘭的麥克和其團隊將鏡頭對準了北京街頭的小吃,他們拍攝了《北京深夜料理》。“剛到中國后,我對街頭食品產生了興趣。”麥克在閱讀有關北京歷史的文章時,在微博上看到一條關于中國街頭小吃攤的微博,就想更多地了解這一現象。
據陳欣鋼介紹,作為新聞傳播專業的留學生,除了要了解、體會、感受中國之外,還可以借專業特點來“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所以課程結課作業是讓學生拍攝一個10分鐘的中國題材紀錄片,希望通過留學生的視角來看中國。“我希望通過創作實踐,讓新聞傳播專業的留學生深入社會、接觸民生,從而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傳播中國。”陳欣鋼說。
據陳欣鋼介紹,在拍攝前通過“編輯部會議”的方式收到24個計劃書。來華留學生通過投票選出了10個選題然后進行分組拍攝。成片覆蓋學前教育、動物保護、新興媒介、社會民生、中國大學、來華留學生的生活等。
“這是我第一次拍攝紀錄片,調光、剪輯、后期制作等都由我一個人完成。”福洋月說。她本科學的是翻譯專業,連攝像機都沒有碰過,拍攝對她來講是不小的挑戰。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福洋月從選題策劃、拍攝、剪輯到完成作品,用了差不多一個半月的時間。
語言不通、對中國社會了解度不夠、與采訪對象時間難以協調等,是來華留學生在拍攝過程中遇到的主要難題。
林菲說,她和團隊成員在拍攝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與采訪對象的溝通。“本來我們找了3個家庭,但其中一個家庭聽說我要把作品傳到網上,考慮到對孩子的保護,有些緊張。”不過家長看過成片后,同意林菲將作品發布到網站。因為拍攝時間比較短,她們的作品最后呈現的是兩個家庭的故事。
近距離了解中國
“我們發現了一個更真實的中國。”這是來華留學生拍攝紀錄片后的最大感受。
“很高興看到來華留學生有獨特的視角和出色的選題。他們策劃選題、進行調研、拍攝和分享的過程,也是了解中國國情、融入中國社會的過程。”陳欣鋼表示,來華留學生創作中國題材紀錄片有助于他們深入了解中國。
“我之前認為中國父母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是家長攀比的結果,孩子會抗拒。但事實是孩子們認為不僅能學到知識,還能認識很多小朋友。”在張天粟的眼里,中國家長的教育比較傳統,“希望我們的片子能引起大家關于幼兒教育話題的討論”。
林菲說:“我注意到,有些中國小孩很小就要上幼兒園,我以為是父母為了孩子以后的發展才這么做。但是通過拍攝,我了解到背后的原因各異,有的因家長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有的是為了孩子提前適應學校生活。”
提到未來,這些來華留學生表示,希望能夠繼續在中國學習和工作。張天粟、福洋月和來自喀麥隆的娜奧米都憧憬能成為專業的媒體人,把中國故事介紹到世界其他國家。
“我希望中國的聲音能在全世界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張天粟說。
娜奧米則表示,她希望成為一名記者,為促進中國和喀麥隆之間的文化交流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