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周末班車
學生在圖書館閱讀課外書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自從1969年創辦以來,當地百姓一直口口相傳,都說福鼎十二中就是他們身邊的好學校。
管陽鎮是福鼎市一個經濟相對落后的山區農業鎮,而從西陽村到鎮上還有12公里的山路。默默矗立在西陽這個閩浙邊界小山村的福鼎十二中,承受住了“進城熱”“擇校熱”等熱潮的沖擊,始終傲然屹立,并培養出了許許多多令西陽人感到自豪的優秀人才。
農村要發展,教育需先行。為了縮小城鄉差異,黨和政府適時提出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戰略。如今的十二中,各種功能教室、教學輔助用房以及教學設施設備一應俱全,校園內綠樹成蔭、環境優美、鳥語花香,成為村里最美麗的一道風景線。學校先后被評為“福建省綠化紅旗單位”“福建省教育系統先進單位”,成為農村基礎教育的一個先進典型。
2014年5月,寧德市委書記、國家督學先后蒞臨福鼎十二中視察和指導工作,都對這所學校給予了高度贊賞。他們說,一所農村初中,能夠擁有500人左右的辦學規模,并且一直保持著這么優秀的教育教學質量,這是對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做出的極大的貢獻。
他們腳踏實地,甘居平凡,卻流露出不平凡的偉大
多年來,福鼎十二中的中考成績綜合比率一直名列福鼎市前茅,其中考入達標高中的畢業生保持在60%以上。據統計,從十二中初中畢業出去的學生中,獲博士學位3人,碩士學位30多人,大學生600多人,其中清華大學3人。
福鼎十二中的成功,離不開在這里默默奉獻的平凡教師們。在這所學校中,大部分的老師來自外鄉鎮,甚至外縣市,其中約有一半來自城區或其他經濟較發達的城鎮,但他們在都在這里安居樂業,真正做到了“扎根教育,以校為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里的42位教師中,有7對和諧的“夫妻檔”,這已成為當地傳誦的佳話。
現任校長剛到十二中不久,就深表感慨:“我現在知道我們十二中的老師有多么敬業了。在這里,清晨、課間、中午、晚上,都能看到教師們給學生個別輔導、講解、談心的情景;周末、節日、假日,還能看到教師們和學生一起看書、運動、郊游的身影。甚至,在吃飯的時候,遇到學生有事情找,他們還會立即放下筷子去幫助他們。課余時間,他們還經常聚在一起聊關于學生成長的話題。”
農村的學校,留守兒童占非常大的比例。十二中的教師們主動承擔起了更多的教育責任,主動關心著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彌補著他們的親情缺失。農村的家長,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教師們主動和家長接觸,交流對孩子成長的看法,傳授家庭教育的知識。許多留守兒童跟著不會講普通話的老人一起住,外地來的老師為了便于和他們交流,還努力學習西陽方言。
每學期的期初和期末,學校都安排老師分成小組到周邊的10個行政村家訪,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溪頭村山頭自然村離十二中有12公里,一位潘姓家長感動得對孩子說道:“老師走這么遠的山路來看我們,這么關心我們,你要是不好好讀書,那是對不起老師的。”
十二中生源地所在的村子,多數路途遙遠且不通班車,其中有4個村在10公里以外。通過家訪,教師們了解到寄宿生每周上學、回家多數依靠步行,少數依靠家長自備摩托車接送。為了孩子們的交通安全著想,學校主動爭取各部門的支持,開通了3條線路、5個班次的“學生周末專車”免費接送寄宿生。
愛的力量感染者一代又一代的人。學子們用自主的學習、優秀的成績回報著教師愛的期盼,而這份愛,會牢牢地種在他們的心田,并生長起來、播散開來。
一位吳姓的家長說:“我們老公婆兩個都不曉得字,但是在十二中老師的關心和教育下,我的三個孩子都考上了一中,考上了大學。現在我的大兒子在福州當中學老師,二兒子在潘溪當小學老師,我就經常講給他們聽,要像我們十二中的老師一樣愛學生。”
學校門衛經常說:“每到周末、節假日,我們都能看到許多從這里畢業出去的人回來看望老師。有些是正在讀中專、高中或者大學的,還有很多是已經在工作、賺錢的。看來學生們對這所學校的感情真得很深厚。”
吳昌寧,從十二中走出去的清華博士、留校教師,只要回到家鄉,就會到母校看望老師。他說:“我的父親沒什么文化,也不會跟我交流什么,但鄭老師,會跟我們聊天,在我心里,他就像是我的第二個父親。當年就是他,一直鼓勵我樹立志向,克服困難,親自送我上了福鼎一中,才有現在的我。現在我回西陽,我們兩個會在一起打籃球、下象棋,這也是他的僅有的兩個愛好。老師下棋很專注,現在回想起來,他是把下棋的專注與下棋的方法,融入到教學中,讓我們追求快樂。”
從這里畢業出去的校友,用他們的行動表達著感恩母校之情,他們不但捐資為母校興建大門、球場,購買圖書、設備,甚至還出資籌建了“獎教基金會”。他們說:“老師與我們非親非故,卻給予了我們那么多無私的愛。一直以來,他們都不求回報。現在,我們有能力了,也要給默默奉獻的老師發獎勵。”
他們志存高遠,不甘落后,敢于追求崇高的理想
“我們不求每一個學生都一樣發展,但都要發展;我們不求每一個學生都一樣提高,但都要提高;我們不求每一個學生都有同樣的規格,但都要合格。”印在十二中會議室墻上的這句話,就是十二中孜孜追求的教育理想。
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展示自我、發展自我的舞臺,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十二中結合“課改”精神,立足本校實際情況,自主開設了科普、籃球、乒乓球、圍棋、象棋、美術工藝、書法、電腦制作、閱讀與欣賞、齊賢課、合唱、電子琴演奏等選修課,作為校本課程。對于在文化課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來說,這些課程不但為他們的校園生活增添了樂趣,也有助于他們規劃人生方向。
一份數據顯示:十二中學生在參加教育部門舉辦的各類文體藝術比賽中獲得寧德市級以上的獎項有50多人次,其中學生朱國鋒獲得全國化學知識競賽一等獎,學生卓倩倩的文章《茶鏡緣》獲首屆全國中學生“我身邊的地理標志”征文比賽特等獎并應邀晉京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頒獎大會。
為了讓學生的知識更加淵博,思想更加開闊,十二中選擇以創建“書香校園”作為建設校園文化的重點。在這所學校,圖書閱覽室一直都是學校條件最好的地方。2011年,十二中在這個基礎上,建成了由現代化信息系統管理的圖書館,藏書逐年增加,現已達到25000冊,生均50冊以上。同時建成電子閱覽室,每臺計算機都安裝了“21世紀經典視聽圖書館”軟件,其中包含圖書21000冊。如今,十二中的圖書館已被評為“福建省中小學示范圖書館”。
學校以圖書館為依托,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如“好書我推薦”“讀書感悟征文”“讀書筆記展評”“名著知識競賽”以及一年一度的“誦讀經典•感悟先賢”集體活動,讓每位學生都養成了“好讀書,讀好書”的好習慣。
校友吳國挺,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在全國政協工作。雖遠在北京,但他每年都要寄一些書回母校,捐給十二中圖書館。他說:“我小的時候,知識貧乏,觀念閉塞,就像一只井底之蛙。當進入十二中的閱覽室,我看到了世界的精彩,眼界豁然開朗。我愛上了讀書,這個好習慣使我受益終身。”
在重視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同時,十二中也不忘提升教師自身的素質。十二中教師身居山村,卻不滿足于“坐井觀天”,他們求知若渴、與時俱進。
2003年新課程改革伊始之際,就有十二中的教師主動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論壇、博客圈、QQ群等方式,學習課改精神,和全國各地的教師進行課改研討,并開展課改實驗。學校派遣教師到上海、江蘇、浙江等教育發達的地區取經,聆聽著名教育專家的面授;還邀請國內著名的課改專家、全國骨干班主任、省特級教師等到校傳經送寶。
在“德育改革”的過程中,十二中人不斷嘗試,不斷創新,最終打開了學生“自我教育”的新思路,開創了班級“自主管理”的新方法。“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鐫刻在十二中綜合樓的這一行大字落到了實處。福鼎一中、二中、六中等高中學校的教師都說:“我們對從十二中來的學生印象非常好。他們學習非常主動,又有勤奮刻苦的精神。他們早晨6點多就自覺地起來晨讀,遇到不懂的問題會去深入探究。他們不僅成績好、習慣好,而且待人處事也很好,還特別懂得感恩。可以說,他們綜合素質很高。”
腳踏實地,志存高遠。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福鼎十二中不但取得了優秀的教育教學成果,贏得了社會的贊譽,而且呈現出朝氣蓬勃的發展潛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