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列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60分)
世博會英國館主題是一顆種子,它的造型像蒲公英,展區核心“種子圣殿”外部生長有六萬余根向各個方向伸展的觸須。白天,觸須會像光纖那樣傳導光線來提供內部照明,營造出現代感和震撼力兼具的空間;夜間,觸須內置的光源可照亮整個建筑,使其光彩奪目。所有的觸須將會隨風輕微搖動,使展館表面形成各種可變幻的光澤和色彩。它周圍的設計也寓義深遠,它就像一張打開的包裝紙,將包裹在其中的“種子圣殿”送給中國,作為一份象征兩國友誼的禮物,引導人們關注自然所扮演的角色,并思索如何利用自然來迎接城市面臨的挑戰。
請以“帶一顆種子回家”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
帶一顆種子回家
明媚的陽光下,藍天漂浮著朵朵白云,深藍色的大海蕩漾著碧波。
遠處的沙灘上,大片的橡膠林玉樹臨風。拉近鏡頭,一棵棵橡膠樹排列著整齊的方隊,只見采膠人用小刀在樹上旋轉著雕刻什么,不多時,牛奶一樣的液體流淌出來,很有光澤感的白膠漸漸凝固。這是南中國海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海南島。
一頭銀發,穿著花格布衫的明伯,站在沙灘上,深情地望著水天相接的遠方,陷入沉思。
明伯的祖先是福建人,明末清初來到南洋印度尼西亞群島,從事橡膠種植業。幾代人經過不懈的努力打拼,終于擁有了自己的橡膠園,但是華人在外國備受凌辱和壓迫,他的爺爺老明就期盼著掙足了錢后,落葉歸根,回到故鄉。他們生產出來的上等橡膠被政府強行低價收購,還伙同美國人、英國人欺壓華人華僑。有一天,老明伯從收音機聽到了令他幾夜都失眠的消息。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天安門廣場,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老明伯告訴兒子:“變賣農場,帶著優質橡膠種子回家。”
正當全家人興高采烈準備回國之際,當局張貼告示:沒收華僑的全部財產,不準攜帶任何東西,特別是橡膠種子回國。一經發現,按照賣國罪論處。老明伯去找當局論理,被打得遍體鱗傷,投入監獄。在生命奄奄一息時,被當局送回家。他將明伯的父親叫到跟前,一字一句地說:“孩子,錢財損失可以再掙,那些優質橡膠種子,是我們幾代人的心血,把它獻給祖國……海南,到海南……發展。”明伯的父親含淚點頭,將父親的雙眼合上。
回家的碼頭上,大批軍警便衣警察,檢查過往行人。“站住,搜查!”“這,是什么?”“椰子種子!”“胡說,是高產優質的橡膠種子,你竟敢違反政府禁令,打!”明伯的父親倒在血泊中。小明伯仇恨怒火中燒,它牢記爺爺生前告訴他的最后一個子—“忍”,他攥緊的拳頭又松開了。他扶起父親走上輪船。“孩子,我們不能走啊,沒有完成你爺爺的囑托”,“都什么時候啦,爸,顧命要緊”,“不,不,你這個不肖子孫!”明伯的父親沖上甲板,用盡全身力氣,縱深躍進了滔滔的海里。“爸爸!—爸爸!—”凄厲的呼喊,頓時化作大海的波濤。
一行行清淚,從明伯的眼角中汩汩溢出。五星紅旗,在他眼前飄揚的情景令他永遠難忘。歸國那天,碼頭上,當地領導帶領群眾,敲鑼打鼓歡迎,那場面,令明伯至今還激動不已。清楚記得,明伯從衣襟里,從鞋墊里,從頭發中,從箱子的夾層里,從褲袋中取出,將幾代人優選的顆顆優質橡膠種子,雙手送給政府。如今,南方成片的橡膠林,比比皆是,我們國家的橡膠產業興旺發達……(王子旭指導教師:孫延堂)
【點評】
一.帶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可以是多角度解讀的。本文作者將種子理解為“愛國的種子”“希望的種子”很深刻地理解了材料和題目的“種子”含義。“回家”:可以理解為思鄉愛國的情感。
二.故事性較強,引人入勝。作者設計情節,將“帶一顆種子回家”的經歷,寫得曲折坎坷,更加突出了明伯等華人華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無比忠誠。
三.一顆種子就是一片綠葉,數顆種子就是一片森林。中華民族團結向上,同心協力,我們祖國的明天必將更加輝煌燦爛!
帶一顆種子回家
生活,就如同一部漫長的紀錄片,白天在錄制和放映后半部,晚上卻在睡夢中從頭放起,好像一個攝影師在檢查他即將攝制完成的樣片。
在紀錄片的那頭,在那些清晰而遙遠的記憶里,天空是藍色的,大地是綠色的,一片柔和的綠藍使生命得以舒展,大地的綠油是青青的麥苗,是依依柳枝的舒展,是還清的嫩嫩的青草,還是剛剛抽芽的蘆葦……那好像是夢吧,我曾經躺在春草的田岸上,看那油綠的麥苗在藍天下閃光,在微風中起浪,聽那云雀在云端里嘰嘰喳喳地歌唱。
你瞧,風吹散的蒲公英,在藍色天空的映襯下肆意的飛舞著,然后飄然落地,有的與云端朵朵白云重合。它們,用自己的身軀化為種子,孕育著下一代的夢想。
在這場夢里,我好像躺在綠藤做的吊床上,漸漸失去知覺。入睡,直到大風吹過竹林,發出海濤似的響聲,將我突然驚醒,我才體驗到染綠的聲音,綠色醉夢。
在這場夢里,我邂逅了那即將破繭的蟬蛹,如同破土而出的種子一般,準備釋放出自己的絢麗,還有那遍身墨黑閃耀著金色花紋的大蝴蝶,如同梁山伯與祝英臺一般凄美,在空中纏綿出翩翩的弧線。
我又聽見那遠處村里,時不時地傳出三兩聲呼喚。那聲音尖銳又不失悠長,焦急卻又不失慈祥。我知道,那是母親在呼喚,那拖得很長很長的呼喚聲,能穿過竹林,再繞過山間的小溪,把孩子從綠色中召回,吃飯,洗臉。然后便沉沉的墜入染綠的夢。我猜,那夢魘也是綠色的。
這場虛幻的夢就在我枕邊,我仿若又聽見了那麥葉的響聲,還有那竹青的沙沙。突然一陣轟鳴,好像天崩地裂一般,一輛裝著鋼筋的大卡車疾馳而過,一場好夢就這樣被驚醒。我恍然,這夢里的一切都再已不屬于我。此時,那模仿蟲叫得電子鐘正報早晨六點。依戀不舍的睜開雙眼,窗外那高大的煙囪如同一位看透世俗的老人一般,冷眼這迅速崛起的鋼筋水泥般的城市,偶爾吸上一口那袋老漢,然后吐出一團煙霧騰空。
其實這是一種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這個天地里長大的孩子,他們將來的夢或許是灰色的,或許是白色的,抑或是五顏六色的,但不可能是綠色的。
多想一切重歸寂靜,回到我夢中那個單色的畫面,這樣,我會像身旁那參天大樹一樣,樂觀地相信自己是一顆成功的種子,這片綠色但絕不單調的土壤里破出。(劉智維指導教師:孫延堂)
【點評】
(1)深刻理解材料,準確把握中心。“帶一顆種子回家”“種子”就是希望,就是信心,就是遠離世俗喧囂的一份寧靜的心。
(2)描寫中不乏經典細節,語言優美脫俗。
有一顆種子的名字叫做思念,它只能中在心里,經過愛的雨露滋潤,發芽成長,悄悄地開出
一朵叫做“希望”的花。——題記
帶一顆種子回家
泛黃而微卷起邊角了的老照片上,女子衣著樸素,一如那個貧乏顏色的年代。兩條油光水滑的辮子垂在微微單薄的肩上,陽光下,她笑容明麗嬌艷,身后開得爛漫的花兒也被她奪了光華。她,是我的祖母。
自我有記憶起,她的臉龐一直是不健康的蒼白,身子單薄的過分。她很少出門,幾乎不下樓,唯有天氣極好,溫度很合適的時候才去院子里呆著,或是曬太陽,亦或是侍弄她的花。
她愛她的花,像愛自己性命一樣。單純的梔子,幽靜的榭蘭,含隱的月桂,清雋的山茶,優雅的茉莉……家里窗臺,院中擺架上都有放置,祖母卻對扶桑更偏愛,可能因是她像她。
那樣柔弱的一種花,盛開時千嬌百媚,花瓣繁簇可每一片卻極薄。顏色極艷俗卻也極雅致。看似極嬌弱,性子卻堅韌。如她一樣,即使病魘纏身數十載,卻嬌艷的活著,開出自己的姿態,開出生命的希望。
因是遺傳了家族的病,三十歲時,她就需要經常告假在家里調養身體。四十歲開始,每天攝取的糖分的要用注射的胰島素來消解,纖細的雙腿偶因積水而微微浮腫。可她卻總是微笑著,生活因滿院子的明艷和家人的瑣事而快樂。年及五十,一年中需要做兩次透析以排出因腎臟衰微而不能化解的毒素,臉色愈見蒼白,痛苦不言而喻。她卻總是噙著笑意面對一切。六十歲,半年縮短為一個月,腎臟的不健牽累了其他的器官,她每天呆在病榻上的時間越來越長,可是笑容卻仍然明艷燦爛,如她鐘愛的花兒一樣,向每一個人綻放生命的光華,向每一個人昭示這存在的美好,活著便永遠充滿著希望。
幾年前,她帶著笑離開了,留下的是生命的希望和滿園的扶桑。
轉眼又是仲夏夜。
園子里,紅的如火,黃的勝蜜,粉的似霞,紫的有如羅蘭浸的緞子……月華中流著夢幻的光,她們在晚風中輕吟淺唱著生命的歌,舞出希望,漾出只屬于扶桑的特有的淡香。我立在院中,一一望去,有些失神,她們絢爛的笑臉競和祖母那般相像。
那樣嬌艷的花,看似經不得風雨,卻承得起命運的摧殘,守得住自然的考驗,用怒放詮釋生命的精彩和存在的希望。
我移走了一株紅的,祖母生前最愛的顏色,嬌艷的如同女兒家的唇,帶給我以生命的熱烈和存在的歡暢,如今開在我窗前,亦開在心田上,提醒我,生命,因快樂而綻放!
【點評】
一.情感樸實,敘事含情。敘述故事中,飽含著作者的濃濃親情,表達了依依不舍的留戀。
二.語言平實,娓娓道來。以第一人稱,按照時間順序,敘述自己對祖母生前記憶的往事。
三.題解中心,快樂希望。“帶一顆種子回家”即承傳前輩遺留的寶貴財富,傳遞快樂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