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不堪高考壓力跳樓 如何緩解高考前焦慮
核心提示: 前不久,廣州白云區一中學高三學生阿鵬(化名)因不堪高考(微博)壓力,跳樓自殺身亡。據阿鵬父親介紹,孩子勤奮努力,學習成績挺好,但性格有點內向。
前不久,廣州白云區一中學高三學生阿鵬(化名)因不堪高考(微博)壓力,跳樓自殺身亡。據阿鵬父親介紹,孩子勤奮努力,學習成績挺好,但性格有點內向。事發前幾天,阿鵬因模擬成績不太理想,悶悶不樂,但家長沒太在意,阿鵬跳樓自殺后,家長才后悔莫及。
四、五月份是中高考畢業生的心理危機高發期。考生容易出現焦急、怨恨、絕望等心理情緒。學校和家長應該怎樣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近日,羊城晚報記者與廣州市廣外附設外語學校心理老師孫傳華進行一番對話,期許讀者能從中得到啟示。
■高考過敏癥爆發
羊城晚報:象阿鵬一樣的中高考畢業生,出現心理問題的現象普遍嗎?通常在哪個時段比較集中?
孫傳華: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面對中高考的壓力,不少畢業班學生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而近期更是一個心理問題更加明顯的敏感期,一些同學的心理問題如得不到及時疏導,后果不堪設想。
羊城晚報:為什么很多的畢業生會出現心理問題?
孫傳華:其實高考本是一個普通的社會事件,然而由于各種復雜的因素,人們給它賦予了太過復雜的含義,使其異化為整個社會的精神負擔,更讓它的那些直接當事人們不堪重壓,選擇了各種病態的生活方式。
羊城晚報:中、高考畢業生這段時間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孫傳華:進入敏感期的考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多為焦急、恐懼、怨恨、極端、絕望等心理變化。一些同學會出現高考過敏癥,別人不能在他面前提“高考”二字,輕則影響考前復習,重則與家長吵鬧,甚至走上極端。
■適度焦慮很正常
羊城晚報:有人曾提出過這樣的觀點,中高考學生也需要有適度的心理壓力,您認同嗎?
孫傳華:的確是這樣,我的觀點是:畢業生還是要接納適度的焦慮。這是因為無論如何,中考以及高考,都對人生有著一定影響。十幾歲的初三或高三學生,面對如此競爭性強的考試,在被選擇面前,不緊張或不焦慮,那是不可能的事。專家研究表明,考生在考前出現焦慮狀態是正常的,沒有焦慮反而不正常,適度的焦慮有助于考生反思當下的學習狀態,改變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問題的關鍵是,要幫助考生調整自己的復習策略,調動自己的學習積極性,避免長期一成不變的復習方式造成心理疲勞,產生倦怠情緒。既然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杜絕焦慮,那么不如干脆接納它,跟它為伴,與其同行。事實上,一旦接納了,它就不會進一步被強化,至少不會因為焦慮而產生新的焦慮,只要焦慮不再成為困惑,那么它也就開始逐步被化解了。
■考前生活納入常態
羊城晚報:造成中高考前孩子心理狀況劇烈波動的原因有哪些?
孫傳華:原因是多方面的,考生本身心理素質不過關是其中一個因素,而部分家長單純注重孩子考前復習,給孩子施加過多壓力,也是導致孩子考前心理變化的重要原因。一些家長簡單認為心理健康問題無關考試“痛庠”,或是怕耽誤時間,即使發現孩子心理發生明顯變化,也沒有意識到或不愿對其進行引導和治療,最終導致事態惡化。
羊城晚報:作為家長,應如何面對孩子的心理問題?
孫傳華:要打破固有的高考觀念,重新認識高考的本質,修正學習目標,甚至重建生活信念。高考是重要的,但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重要的,高考之外還有意義。同時,將考前生活納入常態,讓考生生活在一個常態環境中,該說什么說什么,該做什么做什么,讓高考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較緊張但仍然美好的那部分。
羊城晚報:發現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家長該怎么做?
孫傳華:針對中高考前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父母要及時對孩子進行“個體治療”,多鼓勵孩子說些積極的內部和外部語言,如“自己能行”等,規避危害最大的消極語言,以增加孩子自信心。同時,家庭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應調整自我心態,從自身做起,為孩子減壓,并多與孩子進行心理溝通,疏導孩子考前情緒,引導孩子進行科學復習,必要時可帶孩子尋求專業心理治療。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