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效忠老師送學生回家。(資料圖片)
黑龍江哈爾濱市木蘭縣東興鎮五一小學教師劉效忠
照亮西二屯的那盞燈
——記黑龍江哈爾濱市木蘭縣東興鎮五一小學教師劉效忠
個人檔案
●出生年月:1954年11月
●任教學科:小學數學、語文
●從教地點:黑龍江省哈爾濱木蘭縣東興鎮五一小學
●任教經歷:1980—2011年木蘭縣東興鎮五一小學下伸點西二屯學校2011年至今木蘭縣東興鎮五一小學
人生箴言
用大山般的情懷,點燃農村學娃的夢想,是我一生的追求。
同事評價
劉效忠老師在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中,做好了一個教師的本職工作。
——木蘭縣東興鎮五一小學校長李文軍
劉老師是一位在農村任教30年的老教師,在鄉村教育這一平凡崗位上他清貧而充實、溫和而堅定、平凡而激越。他幾十年如一日,讓平凡工作變得不平凡,我為劉老師的工作精神所折服。
——木蘭縣東興鎮中心校教研員于廣順
學生評價
劉老師慈眉善目,可對我們卻很嚴格,每回作業都是認認真真地批閱,很多小錯誤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木蘭縣東興鎮五一小學學生畢志偉
他用心去呵護每一名學生,被鄉親們戲稱為“老抱子”(老母雞)。
他用愛創造了奇跡——30年來西二屯沒有不入學的適齡兒童,沒有中途輟學的學生,只有二十幾戶人家的西二屯,先后竟有16名學生考入大學。
他用大山般的渾厚魂魄凝結成的燈,照亮了西二屯人的心靈。
他就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東興鎮五一小學教師劉效忠。
“鄉親們焦灼渴望的眼神,讓我走上了教師崗位”
西二屯位于哈爾濱市木蘭縣東興鎮最北端的大山腳下,距離最近的五一村有大約4公里山路。31年前,這里的孩子要想念書就得翻山越嶺到五一村小學,春夏雨水大,山路附近的積水齊腰深,孩子們根本無法行走。
1980年,木蘭縣實施密網布點、屯屯建校,西二屯也設了“下伸點”,建了所學校。可誰來當老師呢?以生產隊的工分為工資和兩間四面透風的茅草房這樣的條件根本招不來外鄉人。
鎮總校和五一村的領導瞄上了本村唯一的知識分子,初中畢業的劉效忠。那時的劉效忠正年輕,是生產隊的好勞力,擔著生產隊好幾項工作,工分是隊里最多的。讓他去哄小孩,工分要落下兩倍,家里人堅決反對,自己也覺得劃不來。
村領導幾次上門勸說,看到滿屯亂瘋亂跑的孩子,看到鄉親們期盼的眼神,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他應承下來。他成為這所學校唯一的一名老師。
這一干就是31年。“是鄉親們焦灼渴望的眼神,讓我走上了教師崗位。”回想當年,劉老師深情地說。
學校是村里臨時搭建的兩間毛坯草房,十幾個野性十足的孩子,校長、主任、各學科教師,他一肩全挑,孩子的年齡參差不齊,班級是四組復式。一天最少備一至四年級各學科的課,再加上批改作業,他成了屯里掙錢最少工作最忙的人。
一磚一瓦把學校蓋了起來
兩間四處透風的小土屋、一塊大黑板、兩盒粉筆、四五張缺胳膊少腿的桌椅。這就是劉老師當時任教學校的全部家當。
劉效忠從自家拿來木板釘子把桌椅修好,從村里要來報紙帶領學生把墻棚裱糊一新,自費買來玻璃和油漆把門窗裝飾一新,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教室明亮起來了,國旗飄起來了,小操場平坦了,鞍馬、單雙杠、籃球架豎起來了。而這一切都是劉效忠公休日的杰作。
上世紀80年代初,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差,學生課桌凳基本都是自帶。有一年,劉效忠聽說村里五一水庫里有兩根五尺圍的大楊樹要砍掉。在得到村干部許可后,他不顧嚴寒,脫下外衣,敲碎堅冰,手拿繩索,跳進齊腰深的水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與村民們合力將大樹弄上岸,為的是給學生做課桌凳。
后來條件好了一些,政府投資改造學校教室。為減輕群眾負擔,劉效忠利用課余時間,抬石頭、壘墻腳,到村林場砍樹。他早上幫泥工們把泥和好,白天上課,課間干勤雜活,晚上睡在工地看材料……幾乎日夜泡在工地。在他的努力下,一所新校舍終于提前竣工,學校告別了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