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视频一区_久久不射2019中文字幕_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天堂va蜜桃一区二区三区漫画版

您現在的位置: 閩南網 > 專題 > 專題資訊 > 正文

天津日報:校車三問 能否不讓孩子搭錯車

  又一起令人震驚的重大校車安全事故。2011年11月16日,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榆林子鎮,一輛貨車與一輛榆林子鎮幼兒園接送校車迎面相撞,事故造成21人死亡43人受傷,其中大部分是兒童。這起事故最新的進展是,駕駛員和幼兒園董事長已被刑拘,正寧縣分管副縣長及教育局長已被停職。

  因為這起災難關乎孩子,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選擇了不去看有影像內容的新聞,因為目之所及哪怕視線模糊也是遍布瘡痍,從而有些懼怕由其帶來的心痛過于尖銳,不能承受之重。可是當一份傷員名單映入眼簾——趙瑤瑤,6歲,頭部外傷;武美娟,6歲,腦挫裂傷;彭宗明,5歲,腦震蕩;賀家偉,5歲,實質臟器破裂……每讀一個字,心臟都會隨之狠狠一顫——我才知道,痛徹心扉終是不可避免,內傷糜爛的痼疾也必須經歷撕裂之痛,才有可能將探頭直達傷處,慘劇才有可能不再上演。

  一問學校安全。

  低素質司機如何上崗?收取不菲校車費為何7個孩子分一個車座?

  事故中被撞的校車核定9座,竟塞進了64個人,超載率高達600%,最具反諷意味的是,據說事故發生前三天,慶陽市教育局、正寧縣教育局在檢查中已發現,這家幼兒園存在校車超載情況,曾勒令幼兒園進行整改,可是幼兒園一意孤行超載運送幼兒。

  眾所周知,我國幼兒教育大多為民辦教育機構承擔,辦園資質不夠,工作人員無任職資格,園方管理體制落后是最大的問題所在。發生事故的是一個規模上千人的幼兒園,且是當地唯一一家,極度缺乏的幼兒教育資源導致公益性質的教育被淪為利益工具,由此可見一斑。園方只顧招生談何管理談何安全,只想著這是一筆生意,卻不曉得哪怕是生意也要講良心,更何況這是一個個鮮活的小生命,是我們的未來。9人車塞滿64人的駭人舉動中,我們實在看不出園方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有的只是盈虧的利益考量。

  二問監管體制。

  如許多血的教訓還撼動不了有關部門那根麻木的神經?

  汶川大地震的校舍安全問題,其實一直是留在我們內心深處一道深刻的疤痕,天晴時隱隱作痛,風雨大作時更是痛不欲生。校車如同校舍,安全問題不能忽視,然而校車出事故也是一而再再而三了。當那些無助的幼小身軀來不及喊一聲痛就已在奪命車輪下支離破碎,我們到底該向誰發出問責的怒吼?

  我們總說特權車,其實校車才應該是一個國家的特權車。溫家寶總理“有條件的地方,要把校車制度建立起來,配備最好的車輛和最好的司機,為孩子們建起安全的‘綠色通道’”的話語還言猶在耳,而我們的有關部門又在以什么態度來對待這些孩子的生命安全呢?

  面對駭人聽聞的校車超載事件,有關部門不聞不問,交管部門不查不管,雖然出事前曾“勒令整改”,但發出一紙通知并不難,難的事現實中如何與紙上監管對接,對安全不符合要求的幼兒園,堅決要求其整改或是取締,絲毫不能手軟不能放松,唯其如此,安全才可能得到保障。而正寧相關部門對于校車安全表現出的冷血與麻木,才是亡羊未能補牢慘劇一再上演的根本原因。

  第三問,其實心有不忍,但我還是想拋給孩子的監護人

  ——我們為什么沒有對危險校車說不?

  在電視直播節目中,記者詢問一位孩子家長:你知不知道車子超載?你為什么讓孩子上車?家長的回答讓人心頭一沉:我知道超載,但我哪知道會出事啊?監護人把孩子親手送上超載的奪命校車,等到出了事悔之晚矣,原來對孩子危險視而不見的還有最愛他們的父母親人。新報獨家深讀記者在采訪校車事件時,還發現了這樣一個細節,幼兒園本來有公車接孩子,但每個孩子每月要交10元錢,很多家長不愿交這10元錢,所以交費公車就變為了免費超載私車。嗚呼,10元錢與孩子的生命安全孰輕孰重本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但偏偏,在這個事故中,10元車費竟成了奪命校車事件中無法言說的一個痛點。

  小悅悅事件發生后,有人對其父母的監護責任提出質疑被公眾指為冷血,其實大家都懂得孩子受傷害家長心最痛,但作為監護人,家長確實責任重大。起碼,我們有權拒絕讓孩子登上那輛搖搖欲墜的校車,有權利對園方提出抗議,有權利向教育部門反映問題,然而,我們最想保護的最應該得到保護的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呵護。當然,校車事件錯不在家長,但家長卻可以避免孩子搭錯車。

  本報評論員趙睿

分享到: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版權聲明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回到頂部 關注海峽都市報閩南版報社官方微博

電話:0595-28985153 傳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田安南路536號五樓 在線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閩南網是由福建日報社(集團)主管 版權所有 閩ICP備1020650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90010

閩南網擁有閩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閩南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