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中華鱘
漁業專家與執法人員趕來鑒定,這條“怪”魚原是中華鱘。
昨日清晨,一條長約1.5米的中華鱘闖入惠安崇武前村高雷山海域的漁網中,漁民誤捕這條“怪魚”后趕緊報警,后在邊防官兵和漁業專家的保護下,這條成年中華鱘在外海得到放生。
捕到一條“怪魚”背上有標記帶
崇武鎮前垵村村民陳碰章今年49歲,討海為生。昨日凌晨4點他駕駛小船出海作業,清晨7點45分左右,他在前垵村高雷山離岸約1海里處拉網時捕獲一條“怪魚”。
老陳見這條魚長相奇特,魚背上插有一條約6厘米長的標記帶。“剛開始以為是鯊魚,后來看到魚的背部有牌子,知道是保護動物。”老陳知道這種魚很珍貴,輕易動不得,他趕緊打電話向崇武邊防派出所反映,并護送“怪魚”返航,等候處理。
上午8點左右,崇武邊防派出所民警趕到崇武鎮前垵村高雷山海域,他們先將“怪魚”轉移至安全地帶,因一時無法判斷這是什么魚,邊防官兵向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執法支隊直屬一大隊反映。
中華鱘沒受傷被送到外海放生
經漁業專家鑒定,這條“怪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這條中華鱘是一條放養的科研用魚,背部插有放流標志,上面有編號和放流單位的電話號碼。”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執法支隊直屬一大隊隊長郭偉俊介紹,他們撥打了放流標志上面的電話,電話通了但沒人接。經推斷,放流單位可能是湖北的某個漁業部門或科研單位。
經測量,這條中華鱘身長約1.5米,魚頭寬約20厘米,體重約40斤,是一條成年中華鱘,健康狀況良好。昨日上午10點,經漁業專家檢查,這條中華鱘的內臟器官均無損傷。為提高它的成活率,以免造成二次被捕,漁業、邊防官兵用漁民的船將其護送到外海放生。
“中華鱘是瀕危動物,誤捕了應該自覺將其放生。”郭偉俊隊長表示,在崇武海邊發現中華鱘是極其偶然的事情。現在漁民對珍稀魚類的保護意識很強,誤捕到一些國家保護的魚類,都會向相關部門反映。記者從漁民口中了解到,去年年底,漁民們曾在相同海域誤捕一條5公斤左右的中華鱘,同樣由漁業部門將其放生,誤捕到該中華鱘的漁民還得到一定的獎勵。
■相關鏈接
有恐龍時就有中華鱘
1983年開始放流,以保護中華鱘繁衍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后裔,距今有1.4億年的歷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遠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中華鱘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可謂“活化石”。
中華鱘是淡水魚,但并不是完全生活在淡水中。中華鱘產卵地在長江的上游地區,卵孵化后幼魚沿著長江慢慢向大海遷徙,到海中長到成年后,每年繼續回游到出生地繁殖,繁殖完后成魚又回到海洋中。
在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修建前,中華鱘的產卵場位于長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的下段。由于葛洲壩樞紐的阻隔,中華鱘在緊接葛洲壩下的宜昌長航船廠至萬壽橋附近約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產卵場。為了補償葛洲壩工程對中華鱘的不利影響,成立了宜昌中華鱘研究所,從1983年起每年向長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鱘。據統計,1983—1998年,共增殖放流各種規格中華鱘苗近600萬尾。
我國自1983年起全面禁止對中華鱘的捕撈,并嚴格限制科研用魚;1988年《野生動物保護法》出臺,中華鱘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名錄,嚴格實行全江禁捕,從而保護親鱘和幼鱘洄游。
□早報記者林志安胡彥明通訊員陳群峰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