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過?!保瑏砼膫€照
翁秀儀阿婆扮演鐵拐李
海都閩南網訊 走在泉州市區海濱水門社區的小巷,時常能聽到悠揚的二胡、琵琶聲。循聲找去,你或許能看一出好戲,可能是《昭君出塞》,或者是《縣官娶某》(閩南語:娶妻),也或者是八仙過海。
瞧,這天演的是《八仙拜壽》——何仙姑一襲粉裙,鐵拐李掛著酒葫蘆,漢鐘離搖著芭蕉扇,呂洞賓仗把長劍,曹國舅持玉笏……
這八仙,了不得,清一色全是阿婆。8位阿婆,靠幾張碟片開班,如今辦了整整8年戲班。
8位阿婆,8個臺柱子,總年齡加起來快600歲;無論去哪表演,照舊贏得滿堂彩。
給社區省錢八位阿婆自辦戲班
2000年,水門社區老人會組建的“民俗文藝隊”時,大家拿手的是腰鼓和舞蹈,沒有傳統戲曲。
可隊里不少老人都是戲迷,愛看戲,愛聽曲,來了興致就哼幾句。學唱戲的念頭,可聽不得哼,一聽到唱戲聲,嗓子都癢癢的。
2003年,戲班請了老師來教南音,一個月200元?!安贿^,大伙兒一琢磨,決定自學?!?4歲的吳秀滿阿婆,是文藝隊隊長,退休前在單位兼文藝工作。阿婆說,這每月200元學費得社區出,大家自學還算為社區減負。
大伙兒有熱情,也多少有些戲劇基礎。雖是業余的,可隊里會唱薌劇、會南音或高甲的都有。
“說實話,別看我們這群人都老了,都還蠻靈的,學得快!”隊員陳碧卿阿婆自豪地說,自己先前不會唱,但興趣一來,擋不住。這位阿婆飾演曹國舅,由于她比其他人高大,是宰相、狀元、官員專業戶。
八位阿婆上臺當主角,恰好一出八仙過海。老阿伯們,則做“幕后英雄”,包攬樂隊和后勤事務。
別看班子還不到二十人,還很多是老人伴:比如,吳秀滿的丈夫就專門負責音響,陳妹治的丈夫經常幫忙制作道具……
跟影碟機學“后退”鍵都給按壞
班底有了,可離一出像樣的戲,還遠著呢。
“最初的戲服行頭,是秀滿出的,花了萬把塊呢。”阿婆們說起當年,除了刀、劍這類,道具多是自己制作的;拖把拆了頭便是衙役手中的“威武棍”;木頭加上幾塊泡沫,一纏一綁,成了鐵拐李的拐杖。
接下來,便是劇本和戲譜!“劇情大體根據影碟改編。”吳秀滿阿婆說,隊里有個部隊文工團退休的老吳,又當編劇又編曲。
接下來,就得靠阿婆們的了。
“一遍遍看碟片,看到滾瓜爛熟!”陳碧卿阿婆說,“別以為只記住自己的詞就行了,要記整出戲的”?!熬褪?,不然上了臺,沒說完就有人搶詞了!”林玉川阿婆說。一旁,吳秀滿阿婆說,“有時候一個人還分飾幾角,大家都上年紀了,還真難。”要是趕上排新戲,阿婆們回家還得接著做功課——唱腔沒聽清,按“后退”鍵一遍遍聽,鍵都給按壞了。
阿婆們樂在其中?!八降紫?,我們相互都叫肖婆子(閩南語:瘋婆子)!”吳秀滿阿婆想起大家第一次上戲妝,“噗嗤”笑了:姐妹們一人照著面小鏡子化妝,化完相互一瞧,都不是自己認識的那個老姐妹。
越演越有勁 演到演不動為止
到如今,戲班有十幾出拿手好戲,阿婆們越來越有名!
一開始只是自娛自樂,圖個好玩;到后來,街道、社區有活動都要請阿婆們拿好戲;再后來,請到南安、晉江、惠安,幾個縣市都走了個遍。由于演得好,不少地方連著請好幾年。
“不管到哪里,臺底下的掌聲都是啪啪啪一直響!”觀眾愛看,讓阿婆們最自豪,常常有人拉著她們問“是不是專業劇團退休的”。戲班的名片,寫明拿手戲目,業務范圍還真廣——入厝、踩街、宮廟、日夜小戲。
幾年來,阿婆們大小演了兩百多場。每次有人開玩笑說她們“發財”了,阿婆們總是笑笑,“一般都只收人家半價,歡喜就好!”戲里戲外,“戲班”親如兄弟姐妹。上回她們包車下鄉去,連司機都說“從來沒見過像你們這么和睦的”。
天氣漸涼,午后暖陽下,阿婆們換上戲服,蹲坐社區水仙宮的陰涼處,正忙著為新角色上妝。這回,她們的新戲叫《一字不識》,演的是一個千金小姐出難題、擇佳婿的動人故事……
演到啥時候?“哈哈,演到演不動為止嘍。”阿婆們說。(本網記者 李秋云 謝向明 實習生 楊雯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