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的小藝涵有模有樣地包起粽子
閩南網6月21日訊 嗦啰漣是啥?聽到這個名字,不少厝邊搖搖頭。據說啊,這可是泉州古時家喻戶曉的端午民俗活動,跟插艾葉、掛香袋、喝雄黃酒齊名。
今年端午,本報就將聯合泉州天后宮、后山四王府宮廟,重現嗦啰漣盛況——本周六上午8點,由200多位厝邊組成的踩街隊伍將抬上后山宮里供奉的“龍王頭”像,沿著泉州天后宮—土地后—堤后路—義全街—中山南路—南門兜巡游,一路跳著舞,唱著嗦啰漣歌,挨家挨戶插榕枝、艾葉,噴灑雄黃酒,祈求平安、消災除病。踩街隊伍中,還有跳火圈表演呢!
嗦啰漣的來歷,有好幾種說法。有人說,這是古越人的一種咒語,還有人說,這民俗起源于盛唐李世民執政年間,魏征夢殺龍王的典故演變為宮廷消災除病的祭祀活動,后來流傳到民間成為現在的嗦啰漣,距今怕是已有千余年歷史了。還有一個流傳了一百多年的美麗傳說。相傳在光緒年間,瘟疫橫行、民不聊生。某年的五月,暴雨滂沱、洪水成災。堤岸垮了,房子壞了,老百姓苦不堪言。無奈之下,他們只好四處求神拜佛。最后,是媽祖娘娘出簽,請龍的化身“嗦啰漣”出面,果然馬上風停雨止水退。從那以后,嗦啰漣便成為泉州端午節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
泉州天后宮管理處副主任唐宏杰說,嗦啰漣民俗的恢復,也是非物質文化活動傳承的一種方式,能豐富市民的端午節活動。
活動當天,市民還可以摸龍頭、領香袋。據說這后山宮的“龍王頭”像與別處的可不一樣,包含了龍頭、烏龜頭和鯉魚鰭三個元素,是三種神明的化身,剛結婚想求子的新人,若是來摸過了這頭像就能心想事成了。
此外,端午期間(22日~24日),大家到泉州天后宮,還可以擲杯領免費粽子吃。(海峽都市報閩南版厝邊記者 曾小琴 吳佳弘 實習生 潘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