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觀察
福建開展重點產業鏈特聘專家團試點工作,成效引來“跟跑”
專家組團,如何助攻重點產業鏈?
上周,福建省紡織鞋服產業鏈特聘專家團啟動會暨技術供需對接會在泉州舉行。產業特聘團將強化與高校、企業之間的深度交流,推動資源集聚和深度協同,助力福建紡織鞋服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
什么是產業鏈特聘專家團?
今年2月,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福建省重點產業鏈特聘專家團試點方案》,正式啟動產業特聘團試點工作。截至目前,竹、氟新材料、新型顯示、紡織鞋服等4個產業特聘團分別依托邵武市、清流縣、武平縣、晉江市順利組建運行。
記者觀察到,這項探索本身意在圍繞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等重要要求,助力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破解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兩張皮”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找準定位、贏得發展主動權,必須依靠創新。“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這一重要要求背后,是對全局的敏銳洞察,是對福建的殷切期望。
產業鏈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福建錨定重點產業鏈,召開全省現場推進會,引導縣域合理布局,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長期以來,福建產業鏈發展面臨結構性難題——科研立項與企業實際需求有時出現錯位。對企業自身而言,往往苦于創新路徑模糊、攻關方向不準,陷入“不知往哪發力”的困境。
如何破局?亟須謀劃一項政策工具,從制度設計上貫通產業、科技、人才、金融等各方面工作。重點產業鏈特聘專家團,正是瞄準了這些痛點。
精準匹配是關鍵。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聘誰”的話語權應在企業手中。為此,省委組織部會同省工信廳、科技廳等部門及地方政府,走訪竹、氟新材料、新型顯示、紡織鞋服等首批試點產業鏈一線,搜集人才與技術需求。鏈上企業提出已有合作基礎或渴望對接的人才名單,省直部門、高校院所同步推薦相關領域專家。上下溝通、多方會商后,在每個關鍵節點上鎖定最適配的人選。
記者與參加過調研的干部交流了解到,一些企業起初希望推薦省外專家,但隨著廈大、福大、福建農林大等省內高校專家名單引入,驚喜地發現“合適的專家就在身邊”,只是過去缺乏暢通的對接模式。
傳統的產學研合作多是“單家企業對個別專家”,難以形成體系化支撐,創新效能大打折扣。產業特聘團由掌握核心技術、能夠解決生產難題、有豐富行業經驗的高層次專家人才組成,為企業提供決策咨詢、技術攻關、項目指導等服務。同時,設立產業鏈顧問科學家,選聘“兩院”院士或相當層次人才,指導全省范圍對產業鏈的發展路徑、重點布局和攻關方向。
比如,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蔣劍春受聘擔任福建省竹產業鏈顧問科學家,站在全域高度為竹產業“把脈問診”,導入高精尖人才、創新成果與項目資源。福州大學副校長張亞雷作為福建省紡織鞋服產業特聘團成員,整合高校科研力量組建支撐團隊,服務產業技術需求。
“以人才為第一資源”的創新模式,讓資源要素加速貫通。目前,4個試點產業特聘團已促成26項合作協議落地,產學研合作正從零散的“點狀”向協同的“網狀”躍升。
助推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
7月9日召開的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指出,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上作出示范,要堅持把縣域作為重要切入點。
縣域經濟是福建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但山區與沿海的產業基礎存在客觀差距。縣域產業鏈條普遍生態不夠完善,競爭力提升空間較大。縣域企業內部與外部高端技術、人才、金融資源對接渠道匱乏,創新要素獲取如同“隔山望海”。
產業特聘團試點布局,同樣是對助力區域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的精準落子。首批4個試點——南平邵武竹產業、三明清流氟新材料、龍巖武平新型顯示、泉州晉江紡織鞋服,兼顧了山區與沿海、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特別注重政策與資源向山區縣重點傾斜。省級人才專項資金給予每個試點縣600萬元專項補助(分3年撥付),真金白銀支持縣域專家團工作。
氟新材料產業特聘團扎根清流縣后,專家成員已帶動其“朋友圈”共計60多人次深入當地企業指導調研,提煉出5項共性技術需求,對接解決24項企業個性需求,為這個山區縣的產業升級把準了脈、指明了路。
專家變“招商大使”,創新生態、招商舉措也蹚出新路。縣域招商,不僅拼政策優惠、拼人才生態和創新環境,更為長遠的是,產業特聘團還將培養本土人才作為重點,為縣域鍛造“帶不走”的創新團隊,致力破解山區縣長期人才外流困境。
試點成效引發“跟跑效應”。一些未納入首批試點的地方主動請纓,希望更好融入全省產業鏈布局,借助這一機制集聚資源、賦能產業、服務大局……
通過透視、解讀這項“工作創新”,可以得到三個啟示——
破除路徑依賴,在“結合點”上創特色。深刻把握中央精神與福建實際的深層契合點,探索具有福建辨識度的落實方案。
聚焦痛點堵點,以改革創新破藩籬。勇于向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開刀”,圍繞優化營商環境、科技創新轉化、區域協調發展等重點難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先一公里”。
強化機制牽引,促“四鏈”深度融合。建立協同高效的工作機制,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探索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新路徑,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福建日報記者 劉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