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视频一区_久久不射2019中文字幕_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天堂va蜜桃一区二区三区漫画版

您現在的位置: 閩南網 > 醫療健康 > 健康生活 > 健康生活小常識 > 正文

濫用藥 藥物性肝炎不少

核心提示: 泉州高招體檢后,一些學生肝方面的健康問題尤為突出。據透露,學生中除了過早出現脂肪肝以及新檢出的乙肝外,藥物性肝炎的檢出率也很高。與此同時,各醫院濫用藥甚至抗生素引發的病例不在少數。

  泉州高招體檢后,一些學生肝方面的健康問題尤為突出。據透露,學生中除了過早出現脂肪肝以及新檢出的乙肝外,藥物性肝炎的檢出率也很高。與此同時,各醫院濫用藥甚至抗生素引發的病例不在少數。

感冒亂用藥
導致藥物性肝炎
2011年3月25日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二院


  高招體檢后,南南查出有藥物性肝炎,一家人憂心忡忡,不知道這藥物性肝炎從何而來。醫生告訴家人,可能是平時感冒、拉肚子、關節痛時亂用消炎止痛、抗生素類藥物造成的。

  醫生提醒:肝臟是藥物濃集、轉化、代謝的主要器官,尤其是口服藥物由胃腸吸收后即進入肝臟。肝臟負責解毒,但本身也會中毒,由于藥物及代謝產物的毒性作用或機體對藥物產生過敏反應,對肝臟造成損害引起肝組織發炎,即所謂的藥物性肝炎。

  藥物性肝炎多在服藥1~4周內發生,具體表現與其他肝炎大致相同,表現為肝區不適、腹脹、食欲減退、惡心嘔吐、乏力、尿黃等,肝臟腫大伴有壓痛,轉氨酶升高。嚴重的藥物性肝損害甚至會引起肝壞死,如果診治不及時,能危及生命。

  一些人有病不找醫生,自己買藥吃,但不了解藥物的不良反應或服用劑量要求,買來就吃,結果造成肝損害。

  此外,補藥、中藥也是藥,很多人以為這些藥“溫和”,不會有肝毒性。但只要是藥,就有可能產生肝毒性。很多人就是因為自己亂吃中藥、補藥,患上了藥物性肝炎。如果及早發現病癥并停藥,及時進行保肝治療,藥物性肝炎是可以治愈的。

結腸炎
不能濫用消炎藥
2011年3月28日 泉州市中醫院


  劉女士肚子痛、拉肚子,一直以為是腸胃炎,使用了不少消炎藥,然而癥狀仍是時好時壞,最后她在醫院檢查,結果并非是腸胃炎,而是結腸炎。一開始,她還認為,反正都是炎,用抗生素治療應該沒錯,可是醫生告訴她,她過多地使用抗生素,已經破壞了腸道的正常菌群,用藥上應該選擇益生菌類的藥。此外,還應保持精神方面的放松。

  醫生提醒:結腸炎又稱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起病多緩慢,病情輕重不一,腹瀉是主要癥狀,排出膿血便、黏液血便或血便,結腸炎腹痛一般多為隱痛或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其他表現有食欲不振、腹脹、惡心、嘔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壓痛,有時能觸及痙攣的結腸。

  精神因素在結腸炎起一定作用,患者多有某些性格特征,對于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性差,屬心身疾病一類,心身疾病強調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或病程中起重要作用。所以,生活壓力不要太大,心情保持愉快,只要不產生有利于遺傳基因和精神因素復發的環境,加上平時要多食富含營養的蔬菜水果,增強人體免疫力,結腸炎通過身體自然恢復必然會慢慢康復的。

  不少人認為結腸炎應該消炎,于是濫用抗生素,其實對身體并沒有好處。結腸炎患者應適當控制脂肪,在膳食中不要食用多油食品及油炸食品。烹調要少用油,采用蒸、燴、燜等方法。忌食豬油、羊油、奶油、牛油、核桃仁等多脂肪食物,以免加重腹瀉。

腎炎并非
細菌感染的“炎”
2011年3月29日 泉州市第一醫院


  腎炎就是炎癥,就要使用抗生素消炎,李先生是一名腎炎患者,在醫院里,醫生叫停了他的用藥誤區。

  醫生提醒:腎炎的發病機理是一種免疫性損傷,腎炎是有細胞浸潤和增生等炎癥反應,但它是一種免疫因素所致的炎癥,而不是細菌直接引發的炎癥。

  只有少數情況腎炎的發病或急性活動與細菌感染有一些間接關系,針對這一情況,使用一段時間的抗菌藥物亦是合理的,關鍵在于以臨床判斷,而不是“見炎即用”,“濫打無辜”。

  此外,即使是有使用抗菌藥物適應癥,消滅腎外的細菌感染病灶,清除侵入體內的抗原,減輕機體的免疫反應和免疫損傷,間接地有利于腎炎的恢復,在選擇藥物時也應十分注意,不是隨意什么“素”都可以,因為各種抗生素或抗菌藥物中,有不少是有一些腎毒性的,甚至有嚴重腎毒性。例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慶大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等)是腎毒性較明顯的,以少用或不用為宜;四環素、土霉素、磺胺等也有一些腎毒性等,因此,對于患有腎炎的病人,切莫濫用藥物。
分享到:
相關閱讀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版權聲明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回到頂部 關注海峽都市報閩南版報社官方微博

電話:0595-28985153 傳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田安南路536號五樓 在線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閩南網是由福建日報社(集團)主管 版權所有 閩ICP備1020650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90010

閩南網擁有閩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閩南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