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爾濱一名大二在讀生因為欠下十多萬元的“校園貸”,被催債公司電話騷擾,到后來每三天一次被辱罵恐嚇……在各種高壓催債方式下,該學生不得不找父母出面還錢。
生活報記者走訪了本地7所高校中,6所學校內的信息欄、墻上、電線桿上貼有貸款小廣告,多為“大學生貸款”“助學借款”等字樣和聯系電話。在看似簡單的借款要求和輕松的分期還款下,隱藏著學生們無法承受的“利息”暗涌。
越陷越深
貸款用途:每天和女朋友吃大餐及日常開銷
不斷借新債還舊債
回想起自己借校園貸的這段經歷,哈市某高校的21歲大二男生高信仍覺得心有余悸,“這大概是我做過最后悔的事。”
高信是綏化人,2016年踏進大學校門的他遇到心儀女生嬌嬌。為了追求嬌嬌,高信花費不少。“嬌嬌說想吃遍哈爾濱美食,我們就每天不重樣地在校外吃飯,四川火鍋、法式牛排、日本料理……每頓200至400元不等。”高信說:“我爸媽每個月給我3000元生活費,遠不夠我跟嬌嬌的花銷。”
2016年十一假期,嬌嬌說想看大海,高信立馬買機票帶嬌嬌去大連玩7天。“這一趟我倆花了8000多元,我管室友借了點。我不敢跟父母說花了這么多錢,就借了第一筆校園貸。”高信羞愧地說,“最開始一個同學告訴我,手機網貸沒有門檻,還操作方便,不用抵押物。第一次我借了5000元,約好分12期,算好的還7000多元。”
可是后來他還不上欠款,便繼續借貸。據高信回憶,他從2016年10月到2017年12月先后借8筆錢,共7萬多元,其中超過70%都是利息,真正被他消費掉的錢僅有1萬多元。高信說:“從校園貸APP借錢利息從10%到20%不等。借款時,會讓你提供身份證和學校信息,還有導員、父母、同學的手機號等,借款人不能按期還款,就會給他們打電話。”
2018年1月,高信通過小廣告得知了有小額貸款公司。“當時,我從小額貸借走1萬7千元,但讓我簽的合同顯示我拿走3萬元。當時商定還12個月,每個月還一定數額,利息是一萬元。但才1個月,貸款公司就打電話索要5萬8千元。如果我不還,就說找催債公司收拾我。我向在北京工作的表哥求救,表哥告訴了我爸媽。當天我爸媽就趕來,領著我去還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