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放大鏡下,脆弱的師生關系如何維系
在社交網絡的普及下,高校教師成為被網絡評價“綁架”的一群人。
當高校出現學生延畢、退學、患病甚至自殺等極端案件時,不少相關的“爆料文章”總會充斥朋友圈,憤怒地列舉著導師的種種不當行為,仿佛老師們都有自己的“陰謀”,而當有關部門介入后,那些聳人聽聞的故事也無法“坐實”。即便如此,那些案件背后的故事則像“野史”一樣在學校間流傳。
事實上,網絡環境下的師生關系夾雜了更多噪音,“好老師”的標準也早已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為師之道,太多的口水仗最終都只剩下一個“無解”的結局。
記者觀察到,在各種評師網站、考研網站中,學生們都可以搜索到關于某一位老師的“綜合評價”,這種評價除了老師的學術成績,還包括選課是否“好過”,是否為難研究生,是否好說話等。
一所985高校的教師石琪告訴記者,如果考試后給同學打分低,網絡的“好評率”就會下降,網絡口碑降下來了,選課人數就受到很大沖擊,報考的研究生人數也隨之降低,而這種“差評”還會在一屆又一屆學生中“口口相傳”。
石琪表示,如今高校里很多教師為了迎合學生,降低自己課程的要求,不要求出勤率,甚至保證“沒有人掛科”,換來的結果是學生評教的高分數,網絡上的“好評”,以及每學期爆滿的選課安排,最終還會得到“優秀教師”等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