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競爭將淘汰“洗澡蟹”式海歸
“去光環化”倒逼留學從“鍍金”轉為“煉金”。一些海歸介紹,海外留學是一個自我挑戰的過程,但不少留學生不努力克服語言、文化障礙,這種安逸、逃避的“鍍金”式留學,最終能收獲的也僅是一張文憑。
兩個月前,齊岳結束5年的留學生活,獲得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在上海一家大醫院當醫生。讀博期間,齊岳每天都是早上不到8點趕到研究室,一直加班到晚上8點后才離開。
齊岳說,不加班加點實驗,很可能研究成果就會被其他研究組搶先完成并發表論文,此前的辛苦白費。此外,在學習基礎、語言文化都存在劣勢的情況下,不付出更多努力很難得到導師的全力推薦。
此外,留學生專業扎堆,與國內人才需求出現錯配。《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海歸主修科目中,商科占比達到46.3%,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兩項占比約20%,應用科學與自然科學占比分別為16.2%、7.4%。
國家“千人計劃”創業人才、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公司董事長袁玉宇說,“洗澡蟹”式海歸肯定會遭遇淘汰,海外留學生應充分把握各種實踐機會不斷“煉金”,才能真正學有所成。
楊治國認為,留學生起薪高低不代表市場悲觀或不悲觀。個人價值總是在社會實踐中回歸的,不是有什么樣的學歷就應該拿什么樣的工資,自身價值應該靠個人的努力奮斗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