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衛報》9月12日報道,一位國際著名的教育專家發出警示,隨著畢業生收入的不確定性增加,英國學生教育投入的性價比問題正面臨考驗。
據報道,經濟發展合作組織(OECD)的教育主任安德里亞斯?施萊克爾(Andreas Schleicher),對現有的英語教育體系表示支持,即學生每年通過貸款方式支付9千英鎊(約合人民幣8萬元)。他認為,這種投入使得教育領域能夠獲得持續發展。
然而,當談及學生的最終收獲時,安德里亞斯?施萊克爾態度有些許謹慎。他表示,相較于經濟發展合作組織的其他國家而言,英國畢業生的教育投入并未得到良好回報。“英國的體系或許是最為穩定的。我想要指出的是,教育回報的不確定性日益增加。在英格蘭,教育所帶來的收入回報并沒有其他OECD國家那樣豐厚。
報道說,施萊克爾這番言論的發表正值有傳言稱英國政府正考慮采取措施減少大學生費用負擔之際。今年夏天,校長工資大幅上漲及學生債務加重的報道曾占據了英國媒體新聞頭條。
英國反對黨工黨正計劃通過議會投票,取消政府近期增加大學費用的決定。按照政府方案,每年9千英鎊的學費上限將增加250英鎊。這意味著大學四年,學生債務總體增加1千英鎊。
施萊克爾12日出席了經濟發展合作組織的教育研究發布會。他在發言時表示,英國學費居高不下,并表示他反對提高9千英鎊的學費上限。“想知道放開上限后的狀況,看美國就知道了,一些學校漫天要價。市場在這方面并非良好機制。”
然而,施萊克爾也指出,英國學費的靈活性應更強。如果學習體驗和教學質量得到提升,學費在一些情況下甚至可以更高。據報道,長期以來,英國院校的關注點一直為科研實力而非教學質量。“教學質量是英國面臨的一大主要挑戰。”
經濟發展合作組織2017年度的教育報告比較了全球的教育概況,提供了35個成員國教育體系結構、財政狀況和表現的相關數據,以及部分伙伴國的情況。該報告顯示,英國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力度較低,僅28%的開支來自公共投入,而經濟發展合作組織的平均公共投入水平為70%。在英國,近50%的院校開支來自家庭支出,即學生貸款所付的學費。該比例高于經濟發展合作組織國家平均水平(22%)的兩倍。
盡管施萊克爾對英國高等教育的公共投入水平總體上持贊成的態度,他也表示,英國應增加其公共投入,改變處于經濟發展合作組織末端的狀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